据日本媒体报道,在日本《安全保障相关法》成立满4个月的19日,反对该法的宪法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樋口阳一及庆应大学名誉教授小林节等人在国会内召开记者会,宣布成立市民...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登基,成为了大清帝国第十二位皇帝。在随后的政治卡位战中,一群年轻的满洲亲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力,掌握了大清帝国...
曹汝霖 本文原载于《翻阅日历》。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亲日派外交人士被看作是“卖国贼”,激愤而无处发泄的学生焚烧了曹汝霖的住宅,还将章宗...
清廷命令张之洞,立宪之道宜如何进行,各种奏折在外呈交地方大吏,取其切实正大者,选录代奏。 因吴樾事件后,再次出访分两路,日期、路线对外界保密。戴鸿慈、端方一路,载泽...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1905年9月24日),在北京的正阳门火车站发生了一件震动中外的大事。 这一天本来是个喜庆的日子,因为清廷五位大臣奉旨于此日登车,踏上出洋考察宪政的道...
北京出事了。 一颗自杀式炸弹在大清国首都的CBD爆炸,造成巨大的伤亡。 这是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阳门(前门)车站,彩旗招展,鼓号喧天,首都各界正在欢送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宪...
清末立宪运动的最早推手固属梁启超,但正如笔者曾指出,梁本人在首倡立宪时,亦依违于立宪与革命之间。促使梁启超最后放弃革命的因素固然不少,比如来自老师康有为的迫压,来...
周锡瑞指出,精英阶层在晚清新政中捞足了好处,利益大大扩张,但新政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却要让底层社会来承担。广大民众成为改革牺牲品,他们普遍对新政不满,逐渐形...
清末“预备立宪”是朝廷在一再错失和延误中国近代化时机的背景下,迫于内外压力的无奈之举;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不过是抵制革命和拉拢立宪派的一种手段,并无诚意;《钦定宪...
辛亥年武昌城响作一团的枪炮声对立宪思潮作了了断,也对清政府怀揣的最后一丝侥幸心态作了了断。当中国历史经历了几次大转折之后,回头再看那个“节点”,就像隔着层层帐幕,...
后世主流史家往往将所有这些反对意见,一概归入反立宪阵营,而其实,这些反对者未必同志。与其说是反对立宪,不如说是担心立宪的各种细节,一旦操作不当,如此重大的政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