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急了!他让中国航母跳过蒸汽时代!掏2000万闯电磁关
前不久的福建舰甲板上,歼-35引擎轰鸣着腾空的画面,不仅让国人沸腾,更让大洋彼岸的美军坐不住——五角大楼内部报告里罕见承认,中国常规动力航母能实现,直接跳过蒸汽时代,这是他们“从未预料到的突破”。这份让中国航母直接跨越蒸汽时代的奇迹,是一位老人用半生心血,在质疑、绝境与风险中硬生生“凿”出来的。他叫,一位像钱学森那样,用智慧与风骨为祖国撑起一片天的科学家。
1960年,出生在江苏镇江市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的他,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1978年高考恢复第二年,他攥着皱巴巴的复习资料,在煤油灯下熬了三个多月,硬是从万千考生中突围,考入海军工程学院。
毕业后的,很快就遇上了第一个“硬骨头”。上世纪90年代初,舰船发电机的“固有振荡”是困扰全球海军的世界性难题:一旦发作,整船动力系统可能瘫痪,对潜艇而言更是“致命威胁”。当时国外对这项技术严密封锁,国内连参考资料都找不到,有人劝他:“这是发达国家都没完全解决的问题,咱们别自讨苦吃。”可偏不信这个邪:“外国人能卡我们脖子,就说明这技术重要;越重要,我们越要搞出来!”
没有经费,他就向学校申请了3.5万元启动资金;没有实验室,他把学生宿舍旁的洗漱间隔出一块,用木板搭起操作台,凑齐两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就这么“开张”了。那六年里,海军工程学院的深夜,总有一间洗漱间亮着灯——带着两名学生,在满是水渍的操作台前,一遍遍地调试、记录、计算。寒冬腊月,水管冻裂,水顺着天花板滴在仪器上,他们就用塑料布裹着设备继续干;酷暑盛夏,狭小的空间像蒸笼,汗水浸透了工作服,他们就光着膀子,在满是公式的草稿纸堆里“啃”难题。
有一次,为了捕捉一个转瞬即逝的振荡数据,连续守在仪器旁72小时,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操作台上眯十分钟,醒了接着记。直到第73个小时,当屏幕上终于出现稳定的波形时,他猛地站起来,却因为体力不支摔倒在地——手里攥着的记录本,却没沾上一点灰尘。就是凭着这股“不要命”的劲头,他最终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破解了“固有振荡”难题,让中国舰船动力系统彻底摆脱了被“卡脖子”的风险。那年,他才34岁。
2001年,41岁的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荣誉加身时,他却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战场——。彼时,美国已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20年,却仍未突破关键技术;而中国,连蒸汽弹射的密封阀都没完全吃透。2004年,当在全国军工会议上提出“跳过蒸汽弹射,直接攻关”时,全场哗然。
和几年前一样的困境出现了。没有经费,他就从自己多年的科研奖金、专利转让费里,自筹2000余万元——那是他和家人省吃俭用攒下的大部分积蓄。没有团队,他就从自己带的研究生里挑了8个人,在学校一间废弃的工棚里,搭起了简陋的试验台。工棚里没有空调,夏天温度能飙到40℃,设备运行时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疼;冬天寒风从缝隙里灌进来,手冻得握不住笔。可带头住在工棚里,床就搭在设备旁,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困了就裹着军大衣眯一会儿。
的核心,是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团队剑走偏锋,选择了与美国“中压交流”路线截然不同的“中压直流”技术——这种路线能避免交流电系统的固有缺陷,却因技术难度被国外权威期刊判定“不具备可行性”。为了验证一个关键参数,他们连续三个月扎在实验室,每天只敢眯3-4小时——生怕错过关键数据。
2010年,原理样机终于成功运转,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福建舰的弹射选型。当时,蒸汽弹射方案已基本敲定,不少人担心:“美国福特号故障不断,我们要是换方案,出了问题谁担责?”带着数千次地面弹射的完整数据,一次次敲开决策层的门。为了证明技术可行,他把1:1的弹射模型搬到会议室,现场演示:从200公斤的无人机,到30吨满油满弹的战机,弹射力精准控制,误差不超过1%。
“各位领导,”指着模型,声音带着沙哑却无比坚定,“蒸汽弹射再成熟,也是落后技术,每分钟最多弹射1架次;我们的,常规动力就能实现接近每分钟1.2架次的频率,战力能翻三倍!美国走不通,不代表中国走不通——我用我的科研生涯担保,这项技术,能打仗!”
最终,决策层拍板:换!这个决定,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常规动力航母上实现的国家,也让中国航母直接跳过蒸汽时代,与美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却在方案确定后,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他的血压已经高到危险值,兜里还揣着没看完的测试报告。
当歼-35的轰鸣声掠过福建舰甲板,总说:“这份突破从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若没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底气,没有背后无数人支持,再难的‘险招’也成不了——祖国的力量,才是所有科研人最硬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