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醒悟, 晚了!
看着福建舰完成三型舰载机测试,两款六代机实现全球首飞,东风 61、东风 5C 等重器相继亮相,现在没人能否认,美国已经彻底丧失了遏制中国的机会。
这时候难免有人疑惑: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趁中国还弱小时下狠手,反而允许中国一步步壮大,最终成为世界舞台上唯一可能挑战其霸主地位的超级大国?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但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是美国当时迫不得已,而非他们愚蠢或者仁慈。30年前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力薄弱,GDp占全球比例非常小,几乎不起眼。美国当时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更紧迫的挑战上。
美国的注意力被苏联和日本牵制
80年代,美国的最大两个 “头号挑战者” 分别是军事上强大的苏联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苏联一直是冷战的主要对手,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
日本那个时期则经历了惊人的经济繁荣,其 GDp 达到了美国的 60% 到 70% ,且增长势头强劲,日本曾被认为极有可能在不久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那时日本国内甚至有观点主张摆脱美国控制,成为独立的世界政治大国。
美国自然不会允许其中任何一个成为新的敌人。
于是,美国出于战略考量,选择了重拳打压日本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1985 年的广场协议,通过人为压低日元汇率,刺破日本资产泡沫,导致日本经济从极度繁荣骤降到底,直接开启了日本经济被称为 “失去的二三十年” 的漫长低迷。
至于苏联,虽然军事强大,但经济已经被军备竞赛耗费殆尽,粮食及能源危机连连。美国更是通过文化和思想战线发动了深刻的影响。
1950 年代起美国就邀请众多苏联年轻精英赴美留学,通过输送西方价值观给苏联青年,让他们逐渐对本国体制产生怀疑。加之外部不断的政治压力和思想渗透最终导致苏联内部精神崩溃和分裂,这才有了 1991 年苏联解体的结局。
日本那个时期则经历了惊人的经济繁荣,其 GDp 达到了美国的 60% 到 70% ,且增长势头强劲,日本曾被认为极有可能在不久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那时日本国内甚至有观点主张摆脱美国控制,成为独立的世界政治大国。
美国自然不会允许其中任何一个成为新的敌人。
于是,美国出于战略考量,选择了重拳打压日本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1985 年的广场协议,通过人为压低日元汇率,刺破日本资产泡沫,导致日本经济从极度繁荣骤降到底,直接开启了日本经济被称为 “失去的二三十年” 的漫长低迷。
至于苏联,虽然军事强大,但经济已经被军备竞赛耗费殆尽,粮食及能源危机连连。美国更是通过文化和思想战线发动了深刻的影响。
1950 年代起美国就邀请众多苏联年轻精英赴美留学,通过输送西方价值观给苏联青年,让他们逐渐对本国体制产生怀疑。加之外部不断的政治压力和思想渗透最终导致苏联内部精神崩溃和分裂,这才有了 1991 年苏联解体的结局。
欧盟的崛起又牵制了美国
紧随苏联解体而来的,是 90 年代初欧盟的成立。欧盟在经济总量上与美国齐平,还试图推行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主张军事自主,这显然挑战了美国的全球霸权。
针对欧盟,美国展开了更 “巧妙” 的打压。比如通过在欧洲及周边地区不断制造冲突,削弱欧元的国际地位。以 1999 年科索沃战争为例,这场战争直接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暴跌,影响深远。
此后美国又参与或支持了多场战争和冲突,间接破坏欧盟的经济稳定和国际影响力。欧盟不得不面临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体系难以维持的困局,严重依赖美国的安全庇护,事实上一度沦为美国的附庸。
为什么美国当时不对中国动手?
这些就引出了为什么美国没有选择早期针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的关键理由:
第一,中国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极其薄弱,全球影响力有限,不足以成为美国亟需遏制的对象。相比集中资源对付我们,美国选择了重点防范和打压日本和苏联这个两个火药桶。
第二,中国对于美国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廉价制造基地。美国长期面临经济上通胀和滞涨的压力,急需一个能大量生产廉价工业品的合作伙伴,来帮助控制国内物价上涨。
中国凭借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和高效的组织体系,恰巧满足了美国经济的这一迫切需求。
第三,中国的 GDp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影响力微乎其微,而加入后中国成为了 “世界工厂” ,以美元计价的大规模出口支持了美元的国际地位,间接稳固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美国错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直到 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才真正开始警觉。2011 年,美国正式提出 “太平洋世纪战略” ,从中东战略重返亚太,开始针对中国实施更系统的遏制政策。
第二,中国对于美国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廉价制造基地。美国长期面临经济上通胀和滞涨的压力,急需一个能大量生产廉价工业品的合作伙伴,来帮助控制国内物价上涨。
中国凭借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和高效的组织体系,恰巧满足了美国经济的这一迫切需求。
第三,中国的 GDp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影响力微乎其微,而加入后中国成为了 “世界工厂” ,以美元计价的大规模出口支持了美元的国际地位,间接稳固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美国错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直到 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才真正开始警觉。2011 年,美国正式提出 “太平洋世纪战略” ,从中东战略重返亚太,开始针对中国实施更系统的遏制政策。
随后,美国利用菲律宾、日本等国在南海和钓鱼岛制造摩擦,挑起区域紧张局势。
2016 年中美南海对峙事件更是达到了军事冲突的临界点,当时美国派遣包括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尼米兹级航母舰队策划进入中国南海,这被视为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火种。
中国凭借海军和火箭军强硬表态,迫使美军舰队撤退,表明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奏效。
这次对峙成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大转折点。从 2016 年开始,中国加速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部署,055 型驱逐舰、山东舰、东风- 17 、东风- 41 、歼- 20S 、巨浪- 3 等先进装备相继亮相。
最近福建舰三型舰载机的技术成功,也代表着中国在许多尖端军事科技领域已经追赶甚至超过美国。
这也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有能力用武力遏制中国,也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中国的发展让美国在遏制策略上陷入进退维谷:不能放任中国壮大,但一旦动武则代价巨大。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持续强化国防实力,确保主权安全和发展空间。
结语
整体来看,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国际策略显示出高度的现实主义和利益至上。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美国选择不同的战术。
对日本和苏联是果断重拳打击,利用经济和文化的工具瓦解对手;对欧盟则通过制造地区战乱和货币冲击,保持霸权稳定。
对中国则是先开放合作,利用中国的经济潜力缓解美国自身的问题,同时监管观察,直到意识到中国的崛起无法被低估时才开始遏制。
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必须依托自身实力的强大,而不是过度信赖外部环境的稳定。美国之所以过去 “放过” 中国,是时代和自身局限使然,而不是中国不值一击或美国仁慈。
今天的中国强大,是不断积累的结果,也是时代选择的必然。
如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必须清醒认识到提升国防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真正保障长远安全和发展。未来的道路,必定继续在复杂对抗和合作之间寻求平衡,唯有强大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立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