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荫权:治理香港7年,为何却在卸任后的2019年,获刑20个月
199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护盘之战”,于曾荫权而言,在其逾30载的政治生涯里,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场世界瞩目的金融战里,他杀出一条通天大道!
之后他也自然而然的被选为了特首,治理香港7年,收获满堂喝彩。
可谁都没想到,就在卸任后,曾荫权却突然被判刑20个月。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挽狂澜于既倒
1944年,曾荫权出生在香港,当时的香港正处于战后重建的状态。
由于家庭比较一般,曾荫权一家7口只能挤在父亲的那间小小的宿舍内。
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想用知识来改变自己地命运。
上天也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初中便考上了被誉为“香港政商摇篮”的华仁书院。
1967年,更是通过自己地努力,考进了香港政府部门。
他从最基层的行政工作做起,凭借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上司的青睐。
后来港英政府又资助他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从哈佛毕业之后,回到香港的他被安排在香港财政部门任职。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一年,曾荫权成为了香港首位华人财政司司长。
当时就香港问题,英国和中国经过了多轮谈判,虽然谈判的结果是英国将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
但是英国不甘心就此放弃这块肥肉,所以在香港回归的前几年就不断给中国挖坑。
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多次降低、削减港区财政储备,甚至默认国际炒家来做空港股,港币;炒高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等等。
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开始收割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其中泰铢与美元的汇率竟然到达了32.5:1。
赚得盆满钵满的索罗斯巨鳄又把目光投入到了香港。
他们通过大量抛售、抛空和沽空港元,直接让恒生指数从最初的1万点腰斩至6000点。
一时间因股市破产的人站满香港的楼顶。
面对着这场危机,曾荫权站了出来,说服特首董建华,拿出1200亿外汇储备来入市对索罗斯进行“宣战”。
如果投入这最后的资金储备都没能成功,这将对以金融为核心的香港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市场便会如日本一样,面临着企业倒闭,大量人口失业的困局。
他的这些资金也只能勉强顶住了索罗斯的做空。
好在国家对这一情况早有预料,早就派央行副行长前往香港,调用近1500亿美元来帮助香港进行“护盘行动”。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厮杀”,最终曾荫权将恒生指数从6500点拉回7829点,这次金融保卫战不仅保住了香港的金融市场,还香港政府还获利不少。
通过这次行动,曾荫权被不少港岛人视为“救世主”。
2005年,曾荫权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补选特首。
当时香港正经历非典后的经济低迷期,他推出的“蓝天行动”治理空气污染,推动教育、医疗等六大产业计划创造就业,甚至在金融海啸时掏出870亿港元救市。
那些年他频繁出现在街头巷尾,和市民挤巴士、逛街市,被亲切地称为 “煲呔曾”(因爱系蝴蝶结领带得名)。
当时谁能想到,这个被港人寄予厚望的“经济守护者”,卸任后却跌下神坛了呢?
二、跌下神坛
刚刚退休还没来得及享受退休生活,廉政公署便对他进行立案调查。
原来早在2010年,曾荫权就在与黄楚标商谈租住深圳东海花园顶层公寓的时候,同期的行政会议正在审议雄涛公司的牌照申请。
最终黄楚标的公司还获得了数码广播牌照。
而他退休后打算租住的这套深圳东海花园豪宅,一套630平米的复式单位市场价超5000万,而曾荫权签下的三年租约总租金才240万,相当于市价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即将退休的曾荫权,被拍到和妻子乘坐富商私人飞机往返泰国,又登上超级游艇回港。
这些证据都指向他收受贿赂,与商人存在不正当利益输送。
陪审团最终认定,他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处理三项牌照申请时未向行政会议申报与黄楚标的利益关联,构成“公职人员行为失当”。
法官在判决时特别指出:“你是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你的诚信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700万市民对法治的信任。”
这个判决让香港社会炸开了锅。
有人翻出他任内的“七宗罪”:用政府信笺帮儿子豁免执业试、低价购买奔驰车避税、用公款报销信用卡积分等等。
而这场官司也整整持续了七年。
从2015年被起诉到2019年终审翻盘,剧情反转堪比TVB剧集:2017年一审被判20个月监禁,2018年减刑至12个月,2019年终审法院却以“证据不足以证明故意隐瞒”为由撤销定罪。
尽管罪名被推翻,曾荫权的政治生命早已终结。
他的大紫荆勋章被褫夺,退休金被冻结,连G4要员保护都一度引发争议。
这场官司暴露出的,是香港公职人员利益申报制度的漏洞。
比如当时的《防止贿赂条例》并未明确规定特首接受利益的界限,导致控辩双方在“合理市场价”的认定上争论不休。
更值得玩味的是,曾荫权在任时推动的《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恰恰强调“须避免令人怀疑有利益冲突”,而他自己却成了这条规则的反面典型。
只能说,曾荫权从英雄成为香港回归后首个坐牢的特首,他的初心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