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教导旅传奇:一批抱着武器入睡的女兵
我还采访过一位当年中国特别旅的女兵,是特种作战小分队中的狙击手。她告诉我,狙击手要测算风速,还得计算标尺在距离测算中产生的误差。"特别是不能着急。我的教官说我干什么都不着急,特别适合打狙击手。"老人慢悠悠地说。
狙击手要求很高,但一旦打中,战绩往往是惊人的。抗战胜利后,她听在旅里工作的苏联教官说,教导旅狙击手最高的战绩是在孙吴击毙了一名日军中将。
这个战绩可能并不是传说。日军战史记载,1944年8月,关东军第一师团师团长服部晓太郎奉命调职东京陆军省教育总监部。这位"爱仁亲厚"的将军接到命令后没有马上离去,而是到孙吴视察勉励部队并告别。结果这个告别成了永别,8月12日,师团长阁下神秘地死在了视察途中。
日军没有记载服部晓太郎到底是怎么死的,反正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死亡,而这位师团长阁下,恰好是个中将!
在我的要求下,老人摆了一个当年狙击手的紧急立姿射击姿态。她站在门厅的走道中侧对大门,背靠一面墙,一脚蹬住另一面墙,双手环抱,模拟步枪的一根 木棍竟是平平地横放置于双手之上,枪口向着左前方的门口方向。老人略略弯腰,侧头作出瞄准的姿态。看着我茫然的神态,老人微微一笑,依然是慢悠悠地说道: "狙击啊,几百米外,那个人哪个部位,也就跟个麻巧儿(麻雀的意思)差不多,你要打他的头,打他的心口,就跟打麻巧儿还要分打哪条腿儿似的,你要把枪抵在 肩上,你心一跳啊,就打不着他了……"
我忽然注意到一个令人张口结舌的细节:整个说话的过程中,老人一直保持着瞄准的姿势,双手纹丝不动,帕金森氏病顽固的影响在这一瞬间竟然从老人的身上消失了。
被杨靖宇打动的日本女作家
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可以让不同国籍的人震撼的部队。
日本记者泽地久枝,幼年时曾在伪满洲国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女岁月。1981年,她重新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北京、哈尔滨、长春和通化。这位曾经获得菊池宽奖的女作家归国后写下了一部名为《另一个满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