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教导旅传奇:一批抱着武器入睡的女兵
"东北抗联?那么她是共产党了,怎么共产党在抗战的时候会穿这样的军服?怎么她还会有一个上尉的军衔?我国不是1955年才开始实施军衔制的吗?"
我说这有什么奇怪,她们那支部队都是这样的军服。甚至按照条令,这支部队的女兵无论在怎样的寒冬都是只穿裙子的。另外,我指了指王一知上尉左侧衣兜上方:"您看得出这是什么吗?"
"好像,是一枚勋章。""这是跳伞纪念章。这个旅的官兵'人人都能跳伞、会攀登、会游泳和滑雪,部分同志会使用电台收发报、会照像、能测绘、制图、爆破等技术'。"
"人人都能跳伞?!""对,包括旅长周保中将军,及所有的女兵,人人都有这样一枚跳伞纪念章。这也是抗日红色武装中唯一的一支伞兵部队,他们曾在东北对日军发动过一系列的伞降作战。"
30分钟以后,这位导演拍案而起:"我要拍这支部队!我要让这段历史的浪漫重现银幕,题目就叫《黑龙江畔的风之子》!"
只可惜导演的激情无法感染我。因为这支部队的中国人,无论男女,每一个都是百战余生。他们或她们都曾被命运翻弄,如同大风中的蒲公英,一直飘荡到异域的荒原。他们战友的墓碑,至今还屹立在西伯利亚的白桦林中,在风中眺望着咫尺之遥的故国。
浪漫不属于这片土地,黑龙江畔的风,是天下第一等的冷酷无情。
击毙日军中将的女狙击手
要了解这群女兵,首先要了解她们所在的部队:东北抗联教导旅。
1942年,这支部队成立于苏联远东的维亚茨克小镇,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成员除了部分苏方补充人员和从当地征召的中国战士外,均为撤退 到苏联的原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官兵。在这里,他们接受了苏军提供的服装、武器,按照特种部队的标准进行训练,甚至使用了与苏联军队相同的军衔制度。
在"喘过一口气"之后,他们迅速重返战场,活跃在黑龙江两岸,建立了一种新的对日作战方式。面对猬集于黑龙江畔的数十万关东军,这支独特的部队以小分队的方式反复入境发起破袭和攻击,以微弱的兵力显示着中国抵抗者在东北地区的存在。在盟军大反攻的前夕,抗联教导旅付出重大牺牲,完成了对日军在东北地区作战部署的全面侦察,并以伞降和突击的方式引导盟军发起对关东军的进攻,完成了凯旋祖国、光复家园的壮举。由于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斯大林曾专门发布对他们的表彰,而日本关东军则借用苏联传奇将领的名字称他们为"伏罗希洛夫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