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抗日战争

比战争更早打响的战争:中日兵要地志较量

时间: 2016-04-15 17:31:58

中国人喜欢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其实比粮草更先行一步的,是一支军队特别是战场指挥官,对其作战地域"兵要地志"的掌握。兵法云:"谋定而后动。"在哪儿先谋?就是在"兵要地志"上。对战场情况、敌我态势了如指掌,焉有不胜之理?因此,相关作战地域准确详实的"兵要地志",对交战方来说都至关重要。先于对手了解掌握作战地域的地形地物、水文天气、民风社情、粮秣供给、道路情况等等,就成了敌我双方在战争之前先要打响的战争。谁在这场战争之前的战争中打不赢,谁就可能输在战争的起跑线上。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和他的部队技不如人,是抗战一开始虽仗仗血战,打得艰苦顽强,但仍不免一再失利的重要原因。

日军的准备早了半个世纪

1867 年,最后一任德川幕府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归政于明治天皇,统治日本 600 多年的幕府政治宣告结束,曾经长期一分为二的权力与权威合二而一地集于天皇一身,时为明治天皇。1871 年,天皇下达"废刀令",在全国范围解除武士阶层的武装,自此,曾经在日本历史上地位显赫的武士集团,成了无首可依、无主可忠的散兵游勇。这些整日在市井内胡混闲逛滋事的失业浪人,一度可能成为日本社会的祸患。但身为时代中人,个人命运几何,往往取决于当时国运。武士没落之日,适逢明治维新之时,日本国运正处于上升期。在福泽谕吉等"日本大脑"的煽动下,整个日本集体向西转,口头上"和魂西体",行动上"脱亚入欧",从教育体制到工业体制,全盘西化。不过一二十年间,其国力骤然膨胀。膨胀的国力与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矛盾日渐显现,于是,再拜西方殖民帝国为师,"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邪恶念头在日本朝野上下日渐滋生。特别是在 1894 年甲午之战中击败大清国海军,又在 1904 至 1905 年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之后,开疆拓土的念头已升腾为日本人不可抑制的野心。这一时代背景给由武士没落为浪人的"失业大军"带来了历史机遇,"占领满洲","征服支那",这些在日本军政界半公开谈论的目标,使落魄浪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失意者,与日本军政界的狂热分子一拍即合,找到了他们人生的新的用武之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迷梦的先遣队。这些人中老的有桦山资纪、岸田吟香,年轻的有荒尾精、浦敬一。特别是浦敬一,因曾三度试图单枪匹马独闯中国西部,后失踪于第三次冒险途中而在日本轰动一时,成为"大陆浪人"的"楷模",其"事迹被间谍界人士大肆渲染。在这种'英雄人物'发酵效应的推动下,日本间谍和浪人纷纷踏上了侵略中国的不归之路" ①。

那么,这些日本的"先遣队"到中国来都干了些什么?表面上,他们开货栈、开餐馆、开书店,甚至开妓院,但暗中所做的却都是一件事:搜集与中国有关的一切情报,为不久之后的侵华战争做准备。在所有情报搜集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中国的"兵要地志"。

"兵要地志"是侵华日军利器

在异国土地上作战,如果事先不了解对方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气候变化,那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军在侵华战争早期,其一线部队指挥官,大多是精通"支那兵要地志"的"中国通"的原因。其代表人物就是最后站在了东京大审判战犯被告席上的板垣征四郎。早在 1924 年,担任日本陆军大学的兵要地学中佐教官时,板垣就在他的讲义中,详细讲授过有关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讲到"北支那"的情况时,他特别提醒日军注意,"关内各道路,能通野炮的少。京津地区地形低湿,遇降雨增水,则影响作战" ②。

要知道,板垣所讲内容,并非照本宣科,大多是他多次秘密潜入中国实地考察得来。令同期中国军人汗颜的是,像他这种掌握作战地域第一手资料的日军前线指挥官,并非凤毛麟角,而是大有人在。看看本庄繁、河本大作、影佐祯昭、今井武夫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这些人与板垣一样全都担任过参谋本部兵要地志中国班的班长。

沈克尼在他的《日军编印的中国兵要地志纵横说》一文中这样写道,"日军参谋本部要求,对区域的地质、山地、平原、河川、湖沼、森林、居民等地理要素进行战略战术上的评述。如山地的比高、起伏、状态、植被状况等对军队展开、运动、指挥、联络、展望、射击及方向维持的难易,河川的水深流速、河高性质、泛滥区景观、障碍程度、两岸地形,天候季节对水量的增减影响,以及桥梁徒涉场情况"等等,要求之细微,之详尽,可谓无以复加。

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一线部队的情报细节掌握就更加精准。如当时中国军队缴获并翻译的日军《野战骑兵排长必携》手册,更是细致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满洲之土地,稍遇阵雨,则忽成泥泞,因此发生黏着力,以至增加马掌脱落之事。"又如,"水井水量一般均少。一小时之涌入量不过约为五斗。故对井口一个之分配人员约以百名(马匹则约为其五分之一)限度"。

当你的对手对你的情况熟悉到这般地步时,他在你的土地上作战,自然也就可以进入《三十六计》中所说的"反客为主"境界。由此可知,日军在侵华战争的早期打得较为顺手,除了其气焰正盛加之武器装备、训练水平等优势因素外,对作战区域"兵要地志"情况先期掌握,不能不说是一大关键要素。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