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抗日战争

比战争更早打响的战争:中日兵要地志较量

时间: 2016-04-15 17:31:58

兵法云:"谋定而后动。"在哪儿先谋?就是在"兵要地志"上。对战场情况、敌我态势了如指掌,焉有不胜之理?因此,相关作战地域准确详实的"兵要地志",对交战方来说都至关重要。

战争的胜败取决于细节

到今年 8 月,这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之一的、在一个国家领土上历史最久、战线最长、伤亡最大、损失最重的战争,以日本侵略者的失败而落幕,迄今已整整 70 年。

1938年9月6日版,侵华日军地图:《中支方面日支两军态势要图》。
1938年9月6日版,侵华日军地图:《中支方面日支两军态势要图》。

毫无疑问,中国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者。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场极为悲壮的惨胜:作为胜利方,我们为这场胜利付出的代价比失败方还要巨大,这是何等令人痛切的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随着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临近,各种回顾与反思文章,对这场战争乃至百年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宏大的描述和概括。以我有限的阅读所见,其中极具深刻洞见者,莫过于刘亚洲将军的一段话: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模样……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这是对甲午战争的痛彻反思。但它所指出的中国人的毛病,却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无不浸透和反映出我们民族优秀品质之外的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大而化之、重言轻行的一面。适逢战时,军人是时代的主角,这些缺点在中国旧军队身上的投射尤为明显;而蒋介石为了荡平军阀割据,剪除共产党势力,更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其直接后果,就是对近在肘腋的祸患、迫在眉睫的战争,从心理到物质都准备不足。这是导致抗日战争伊始,尽管中国军人气贯长虹,将士用命,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铁血牺牲与强敌苦战,但最终还是节节失利的根本原因。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谋算,战斗的胜利则取决于细节。战争的胜利是由战斗的胜利累积的,因而也就意味着细节决定胜利。

细节是准备出来的,战争准备就是细节准备。事实证明,中国军队的每一次失利,都几乎不是由于将军惧战,士兵怕死,而是与细节准备不足有关。在这些每一只马蹄铁的丢失都可能决定战争胜败的细节中,有一项至关紧要的细节-"兵要地志"。在这方面,与早于半个世纪前就下手做准备的日军相比,中国军队一开始便先天不足。

蒋介石输在了起跑线上

上世纪之初,一批早期中国军人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返国。他们为中国军队带回了《步兵操典》《筑城教范》《阵中要务令》等"典范令"教材,但唯独没有"兵要地理"类教范。这是因为这类在日本陆军大学才会教授的课程,陆军士官生是无从接触的。这一先天不足,自然也就构成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先天不足。而后来成立的"国军"陆军大学,终于设置了多达 70 课时的"兵要地理"课程,则是蒋百里从德国留学归来,担任陆大校长之后的事情。而此时,作为"国军"骨干的"黄埔系"早已形成。蒋介石等人在日本未能学到的东西,他的门生们在形同速成的早期"黄埔军校"中同样没能学到。此后八年抗战的事实表明,这一先天不足,对战争的进程及其艰苦卓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从不止一篇战争回忆文章中,都会读到当事人对中国军队自己绘制的地图的抱怨,亦间或有因缴获日军绘制的作战地图而喜出望外的描述,闻之令人唏嘘。

那么,何谓"兵要地志"?它又因何对战争来说如此重要?

用我国当今著名的"兵要地志"专家沈克尼先生的话说,"兵要地志是根据作战需要,对某一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进行综合记述和评价的一种军事资料"。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