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W终于公开亮相了,4000架老式战机全改无人机,释放什么信号?
长春航展19号开幕,开幕前几天,网络上已经传出多张战机照片,其实有一架标注为“歼-6W”的无人战斗机,相当引人注目。这款飞机以往只在坊间传闻中出现。此次是它首次公开露面。
提起歼-6,大家肯定都不陌生。1964年开始服役。它服役时间超过四十年,直到2006年才全部退出战斗序列。2010年,歼-6才完全从空军训练编制中退役。几十年的服役让它成为一代经典机型。
据说,退役的歼-6总数多达4千架。面对现代化的推进,大量老式飞机被拆解报废。也有另一条路:把这些老机回炉改装,给它们“第二次生命”。这次亮相的歼-6W,就属于这种思路。
为什么要把老飞机改成无人机?理由很直接。首先,成本低。把旧机改装成无人平台,远比研制全新无人战斗机省钱。其次,产量快。旧机架子多,改装速度快。再次,战术用途明确。改装后的歼-6W可以承担高风险任务,执行压制、防空诱饵、电子干扰等任务,而不必冒着损失飞行员的风险。
再看歼-6的改装潜力。原机可携带约1500公斤负载,能装4到5枚对空或对地武器。它也能挂副油箱,延长航程。单机飞到周边海域巡航,或者飞到台湾岛上空绕一圈,并不是难事。
虽然说,机型很老,但是通过现代化改装后,实际用途并不少。
第一类用途是“炮灰型”任务。无人歼-6可以执行高风险的抛物线突防、诱饵突袭,以及吸引敌方防空火力,从而为主力机争取突破口。第二类用途是持续巡逻与监视。加装光电吊舱后,歼-6W可以长时间监视特定海域或空域。第三类用途是对地精确打击。配合精确制导武器,它能对接近目标的点位实施打击。甚至说不配武器,携带足够油料后,单单整机撞击,都是一次大爆炸。
这种改装路线也有战略层面的意义。中国空军现代化速度很快。新型战机批量列装的同时,老式装备大量退役。把退役飞机改装为无人平台,能以最小代价扩充作战序列。这既是资源利用,也是战术创新。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无人战斗机会向两条路并行发展:一是全新设计的高性能无人机,二是以现有有人机为基础的改装型平台。两者各有优势。前者追求极致性能,适合长期布局;后者强调短期投入产出比,适合填补战术缺口。歼-6W属于第二类。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把大量退役飞机改装为无人平台,不只是省钱这么简单。它还改变了战争的风险计算方式。无人化降低了对飞行员生命的直接依赖,从而增加了在高风险区域的操作可能性。这会让对手在应对上更加谨慎,也会在战术层面形成新的博弈。
其实类似做法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在机体数量与工业能力上占有优势。大量库存机体为规模化改装提供了条件。中国商业航天与电子工业的发展,也为快速升级提供了配套支持。
所以说,歼-6W的出现,体现了两个事实:第一,中国在武器体系上既能引进新装备,也能把旧装备变废为宝。第二,中国在战术创新上具有灵活性,能快速把资源转换为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