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修复费没人掏!美俄互怼不认账,俄东找来中国救能源命
2022 年 9 月 26 日,北溪 - 1 和北溪 - 2 天然气管道,在丹麦、瑞典附近海域发生剧烈爆炸。
丹麦和瑞典的地震监测站最先捕捉到水下爆炸信号。
随后四处管道相继泄漏,海面涌起巨大气泡带。
丹麦军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了画面,消息瞬间传遍全球。
要知道北溪管道曾是欧洲能源合作的象征。
北溪一号 2011 年投产,每年能向欧洲输送约 550 亿立方米天然气。
北溪二号的输送能力和一号差不多,原定 2021 年底启动。
俄乌冲突前,欧洲约四成天然气进口靠俄罗斯,德国是最大买家。
北溪管道还曾被看作 “经济绑定能抑制政治冲突” 的典型例子。
可爆炸后各方开始互相指责。
俄罗斯率先指控美国及其盟友破坏管道,说他们想切断欧洲对俄能源依赖,让欧洲买美国的天然气,同时削弱俄罗斯经济。
美国和北约国家否认指控,还暗示可能是俄罗斯自导自演,想破坏北约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制造恐慌。
乌克兰说自己没掺和,德国、瑞典和丹麦则很低调,静观其变。
按国际法,爆炸发生在丹麦和瑞典专属经济区,两国拥有调查权。
但这两国都以 “国家安全” 为由,对相关消息守口如瓶,反而加重了大家的怀疑。
2023 年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长文,指责美国和挪威在北约军演期间搞破坏。
报道引发轰动,可因缺乏直接证据,被多国政府否认。
后来德国媒体又提 “亲乌克兰团体租用帆船安放炸药”,同样缺关键物证。
到 2024 年,调查热度降温,丹麦、瑞典和德国相继宣布暂停或结束独立调查,理由是 “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责任方”。
外界觉得这是各方担心结论冲击北约团结才选择 “冷处理”。
北溪爆炸原因,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糊涂账,也成了欧洲能源格局的转折点。
欧洲这边开始加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德国赶紧扩大从美国、卡塔尔进口液化天然气,还加强和挪威、荷兰等国的管道合作。
欧盟推出 “REpowerEU” 计划,打算 2030 年前大幅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天然气供应多元化成了共识。
不过短期内,欧洲还是没法完全不和俄罗斯在天然气问题上沟通,毕竟管道运输成本,比长期多轮次运输低太多。
俄罗斯则面对欧洲市场萎缩,选择 “向东看”。
它加大了对中国和亚洲的天然气出口,“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运量明显上升。
俄罗斯还和中东国家谈长期合同,想抵消欧洲市场的损失。
另外,北溪爆炸后,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十倍,牵动了全球能源市场。
虽然后来 2024 年价格慢慢回落,但供应安全的阴影一直都在。
这种 “新切尔诺贝利效应” 带来的阴影,估计会长期笼罩欧洲。
在北溪出事后,中俄能源合作越来越紧密。
2025 年 9 月 2 日,中俄签署协议,要建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说,管道建成后,俄罗斯每年会经蒙古国向中国运输多达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期限 30 年。
而且这天然气价格,会低于俄气目前向欧洲客户收取的费用,因为运输成本降低了,对双方都是双赢。
其实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谈了五年,中间因价格和管道线路问题,好几次陷入僵局。
但现在市场格局变了,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欧洲油气市场缩减,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亚洲。
而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比欧洲大得多,项目就顺利推进了。
9 月 2 日当天,中俄蒙三国还签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内容涉及修建途经蒙古国的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和 “东方联盟” 两条天然气管道。
不过项目也有难题。
刚签完协议,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就说,因预算吃紧,三年内政府没法为管道建设提供税收减免,天然气出口关税问题也没和中方探讨。
这管道长度数千公里,工程规模大,需要很多资金。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本来指望政府税收减免减轻压力,现在只能自己多承担成本。
而且俄气这几年因对欧出口受阻,财务状况不好,要是资金周转不过来,工程可能放缓甚至停工。
但长远看中俄蒙三方有共同利益,俄罗斯要卖气,中国要气源,蒙古国要过境费,肯定会努力解决问题。
俄罗斯一直说愿意修复北溪管道,还说技术上可行,但西方国家态度冷淡。
业内估算,修复费用可能超过 150 亿美元,还需要多国协调和政治突破。
加上欧洲现在能源政策转向可再生能源,北溪重新启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另外北溪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是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环境治理成本也很高。
这让各方在修复问题上更犹豫了。
所以北溪管道到底修复还是废弃,短期内不会有定论。
欧洲在摆脱对俄能源依赖,俄罗斯把出口重心转向亚洲,和中国合作加深。
这让我们看到,国际能源合作中政治因素影响大,能源安全是全球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