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综合热点

谁还敢炸?北溪管道爆炸3年后,中俄终于签了!

时间: 2025-10-01 22:41:51

 2025年9月刚过,中俄就签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协议,巧的是,这时候距离北溪管道爆炸正好三年。

其实,这两条管道往一块儿凑,想不联想都难,北溪那事儿到现在还是笔糊涂账,中俄这新管道,能不能躲开之前的坑,才是最该琢磨的。

想当初,北溪管道当年多风光?

北溪一号是2011年投用的,每年能给欧洲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

北溪二号本来定在2021年底启动,输送能力跟一号差不多,这两条管道都是俄罗斯的俄气主导建的,从波罗的海底下穿过去,全长超过一千公里。

俄乌冲突没爆发前,欧洲差不多四成的天然气都靠俄罗斯,德国更是买得最多的。

当时不少人觉得,靠这能源生意绑着,应该不会闹太大矛盾,结果后来全变样了。

2022年9月26号那天,波罗的海那边突然响了,丹麦和瑞典的地震监测站先查到水下有爆炸信号。

接着北溪一、二号的四处管道全漏了,海面上翻起一大片气泡带,丹麦军方还拍了现场画面,这消息一出来,全球都盯着。

本来大家还怕跟切尔诺贝利似的是核问题,后来确认不是,才算松了口气,但紧接着就开始互相甩锅。

俄罗斯说肯定是美国和它盟友干的,目的就是断了欧洲跟俄罗斯的能源联系,逼欧洲买美国的页岩气,顺便削弱俄罗斯经济。

美国和北约这边又不认,还暗示可能是俄罗斯自己炸的,想破坏美欧的盟友关系

乌克兰说自己没掺和,德国、瑞典、丹麦则全程低调,就看着不说话。

本来按国际法,爆炸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该这两国调查。

但这俩国家都拿“国家安全”当理由,啥消息都不往外说。

到2024年,丹麦、瑞典、德国干脆说调查停了,理由是“证据不足”。

这结果跟没说一样,谁都能看出来,他们是怕查出来的结果伤了北约的和气,干脆就冷处理了。

中间也不是没出过线索,2023年有个美国资深记者叫西摩·赫什,写了篇长报道说美国和挪威在北约军演时搞的破坏,可没直接证据,各国政府都不认。

后来德国媒体又说可能是“亲乌克兰的团体”租了帆船放炸药,照样没关键证据。

本来想觉得北溪这事儿过几年总会有真相,但后来发现根本没指望,各国都在装糊涂。

北溪一炸,全球能源格局算是被搅翻了。

先看欧洲,这边赶紧找新的天然气来源。

2023年德国从美国买的LNG比前一年多了不少,从卡塔尔买的也多了很多,同时还跟挪威、荷兰加强了管道合作。

欧盟还推出个“REpowerEU”计划,想在2030年前少用点化石燃料,但其实,短期之内欧洲还是没法完全不用俄罗斯的天然气,毕竟管道运输多便宜啊,LNG海运成本比管道高不少。

2023年欧洲不少工业企业都喊着成本太高,就是因为换了气源,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嘛。

俄罗斯这边也没闲着,既然欧洲市场小了,就转头往亚洲卖。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2024年送的天然气比2022年多了快一半,现在俄罗斯往亚洲送的天然气,占它总出口量的比例也从2022年的一成多涨到了2024年的近三成。

除此之外,俄罗斯还跟伊朗、沙特签了长期的天然气合作协议,2024年往中东能源领域投了超50亿美元,就是想把欧洲市场的损失补回来。

但是,北溪爆炸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些。

2022年刚炸那会儿,欧洲天然气价格一下涨了十倍,全球LNG价格也跟着涨了不少,虽说2024年降下来了,但比2021年还是高很多。

更严重的是环境问题,那次爆炸漏了大概50万吨甲烷,相当于欧盟1100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光治理就得花20多亿美元,这代价可真不小。

北溪爆炸三年:真相没找到,格局先变了

现在再回头看北溪事件,真相到底是什么,好像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改变了很多事,欧洲加速跟俄罗斯撇清能源关系,俄罗斯转头拥抱亚洲,全球能源市场的风险也变高了。

这就跟现实里的相互依赖一样,本来以为绑在一起能少点冲突,结果反而更容易有矛盾,毕竟能源这东西太关键了,谁都不想被别人掐着脖子。

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那些依赖别人石油的国家,最后都得想办法自己找出路。

欧洲现在搞的能源转型,看着是长远打算,但短期的苦还得自己吃。

俄罗斯虽然找到了新市场,但要完全替代欧洲原来的份额,也得花不少时间。

而全球其他国家看着这事儿,估计也都在琢磨自己的能源安全,以后再搞跨国能源项目,肯定得把安全放在更前面。

中俄新管线:能躲开北溪的坑吗?

回过头来,再说中俄刚签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

这条管道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补上北溪爆炸后欧洲那边少了的天然气输送量。

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本来就比欧洲大,2024年光进口就有1.3亿吨,这条管道能帮俄罗斯解决能源输送的问题,也能让中国多一个稳定的气源,顺便还能让中俄的合作更紧密。

2024年两国能源贸易额都到3200亿美元了,这条管道建好后,肯定还能涨。

但北溪的教训摆在那儿,这条新管道肯定得注意安全。

比如可以参考“土耳其溪”管道的经验,那条管道2024年送了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没受地缘冲突的影响,就是因为有完善的监测机制。

而且中俄也得避免像欧洲和俄罗斯以前那样,过度依赖单一的能源合作,得多找几条路,比如同时发展其他能源合作项目,这样就算有突发情况,也不至于太被动。

另外,北溪事件里的信息战也得注意。

当时西方媒体和俄语媒体各说各的,都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说,独立记者想查真相也没足够的公开信息,最后社交平台上全是阴谋论,老百姓也越来越不信官方说法。

中俄以后在管道的事上,得更透明一点,有什么情况及时说清楚,别让谣言先传开,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北溪事件就像给全球敲了个警钟,能源安全已经不是简单的供需问题,还跟地缘政治、信息透明、应急机制这些都有关系。

中俄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是个新机会,既能帮双方解决实际问题,也能给全球跨国能源合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别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更要考虑长远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重蹈北溪的覆辙。

以后全球搞能源合作,多一点坦诚,少一点算计,才能让能源真正成为合作的纽带,而不是冲突的导火索。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