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美国直接照着J-20S抄作业,这次把老底都扒拉出来了
《亚洲时报》在9月25日的报道中分析了中美空军,强调了空优对两国的意义,两国的竞争,并提出有人机仍然占据主宰地位。
文章强调,无人机固然火热,但单靠无人平台很难在高威胁空域里取得持续制空,因为成本并没有想象中低,且链路与传感容易被压制,在复杂态势下的实时适应能力也有限。
那么接下来最理想的方式,还是有人指挥无人:把飞行员的判断力放在信息汇聚与关键决策的节点上,让无人僚机承担高风险、重复性、可消耗的任务。
这样既能把风险前推,又能让有人机保持隐身、生存与火力优势,把行动节奏握在有人机手里。
文章指出,中美都把这条路作为未来空战的主线。
不过虽然都在推进,但是进度和方式却有很大区别。
歼 20S
中国选择了在五代平台上进行角色细分。
歼-20S以双座构型切入,成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机,它并不是教练机,而是把后座变成任务与管制的中枢,把感知、数据融合、电子战与指挥控制的压力从前座分担出来。
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把节点做在最靠前的隐身机上,让它在己方预警与战术网络的支撑下,前出到更靠近威胁的空域,既能整合友机与机群信息,又能通过稳定的数据链去驱动无人僚机执行侦察、佯动、压制与远程导引等动作。
更关键的是,双座带来的负荷分解让人员协同更加从容,后座可以专注任务管制与人机队形管理,前座聚焦飞行与武器投放,减少单人决策过载。
再加上持续量产与改型的工业基础,歼-20S与单座歼-20、舰载体系与未来无人平台一起,形成可以不断扩容的母机加僚机组合。
F22
在中国走通这条路之后,美国直接选择了抄作业,但是美国目前不具备制造双座五代机的能力,所以选择抄思路,在现有五代机基础上进行升级,使其具备指挥僚机的功能,而不是坐等六代机。
目前,美方的计划是爆改F-22,但由于生产线早就关了,结构性修改已经不可能,美国打算给F-22铺设一套可与忠诚僚机协同的软硬件环境。
方向包括高带宽、抗干扰的数据链接入,把任务指挥界面上机,辅以开放式任务系统与更强的机载计算能力,确保飞行员能在前线节点上稳定控制或调度多架僚机。
同时,美方还在讨论把早期用于训练的那批F-22原型机做现代化改装,扩回到可战斗序列中,以缓解数量不足的压力,也算是把老底都扒拉出来了,没办法,毕竟歼-20都三百架了。
在感知与对抗上,思路是把红外搜索与跟踪、雷达与电子战套件的能力继续叠加到机体上,再通过任务软件把信息融合得更快更稳,减少飞行员在指挥僚机时的界面负担与认知负荷。
这些改装会让F-22承担更大比例的空中管制与队形管理功能,再与后方的预警、地面节点及未来的协同作战飞机形成分层指挥。
F22 “翻机”
稍加对比就能看出中美之间的差距。
中国靠着持续的量产能力与家族化的顶层设计,可以把歼-20做成一个平台族,再把歼-20S放进有人指挥无人的体系位点上,随后还能与歼-35配合,并与新型无人平台配套推进,形成滚动迭代。
美国在F-22上做大改的可能性很低,造价与停产年限都把空间压到很小,因此只能想办法延长服役时间,甚至连原型机都不放过。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之间的差距必将越来越大,毕竟中国是造新的,美国再怎么爆改F-22,总量也无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