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半年过去了,所有人都小瞧了鲁比奥,美国这位国务卿不简单
如果说通过观察特朗普上台后的这半年,谁还在说鲁比奥是只是特朗普选择的过渡人物,恐怕就不是看不懂局势,而是根本没关注美国政坛正在发生的变化。
没错,就是那个曾在国会拼命喊人权、和中俄死磕到底、被中国点名制裁两次的参议员鲁比奥。
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刊登头版评论文章,点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过去半年的工作。
现在他不仅仅是国务卿,还兼着代理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国家档案局局长。
一人扛四岗,在美国这种讲究分权制衡的国家,简直像开玩笑,但没人笑得出来,因为这不是笑话,而是现实。
过去大家以为,他不过是特朗普手下的一个技术执行官,干些外交跑腿、对外发言的活,结果到头来才发现,很多特朗普看似“突然的决定”,其实都是鲁比奥在背后推着做的。
别的不说,就拿乌克兰来说。2月28日白宫那场“吵架”应该还有不少人记得。
当时特朗普刚回到白宫没多久,泽连斯基来访,想着能劝动特朗普松口继续军援。结果两人在白宫当场翻脸,连台面话都没讲几句。
坐在边上陪同的鲁比奥,那时候表情真是经典,脸黑得像锅底,两只手交握放在膝盖上,全程一言不发。
可别以为他是被架在那里看热闹的,短短几个月后,美国对乌援助突然有了新路子,就是说援乌经费不通过国会拨款,转而让欧洲盟友从美国“买军火”,然后这些军火再转手送到乌克兰。
这套操作表面看起来是援助,其实美国自己不掏钱,还能让军工企业赚钱,盟友来当提款机,特朗普也能向选民交代“没浪费税金”。
这套操作是谁想出来的?内部不少人都指向鲁比奥,他早在参议员时期就鼓吹通过矿产换援助,而看看今天的美国对乌政策,说明鲁比奥就是这些政策的背后操盘手。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过去半年,他见了好几次拉夫罗夫,不是为了缓和关系,而是摆脸色、放狠话。
他很清楚俄罗斯怕什么,也知道怎么在国际舞台上制造压力,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在特朗普那儿说得上话。
当初不少人对他的背叛耿耿于怀,觉得他投靠了MAGA阵营,背叛了曾经高举的人权价值。
可你仔细看他的做法,他根本没放弃原来的鹰派逻辑,只不过是换了说法,换了路径。
他以前讲意识形态,现在讲国家利益;以前喊普世价值,现在讲战略现实,这些言论表面是让步,实则是在算大账。
更微妙的是他对中国的策略,这几个月,特朗普确实在对华言论上低调了不少,尤其是在中美关税谈判取得进展之后,几次内阁会议上,他竟然成了最“温和”的声音,这让不少人以为中美关系要缓了。
但据说在内阁内部,鲁比奥多次提醒大家不要被暂时利益蒙蔽”他的原话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不会变,它们只是等我们自己出错。”
你说他是不是懂局?他太懂了。他不会在镜头前对中国喊打喊杀,但会悄悄把签证政策收紧,技术出口的审批标准加码,甚至限制某些学术交流项目的审批额度。
这些措施你在媒体上可能看不到,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影响实实在在。
他那种做法就像打太极,表面看似让步,其实步步逼近。
欧洲这边也是同样的路数,他不像JD万斯那种直接对欧洲政客贴脸开大的狠角色,鲁比奥讲话照样保持礼貌、分寸得体,但一转头就逼北约盟国多掏军费,要求他们放宽对右翼政党的限制。
6月,德国政府把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列为极端组织,算是一次政治清理,但鲁比奥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了推,说德国“正在施行暴政”,指责他们打压反对派。
这话一出口,欧盟外交圈全炸了锅,可鲁比奥完全不慌,甚至有人说这是他刻意为之。
很简单,他要的是压力手段,你德国不服管?那我就舆论施压。你愿意配合,那我还能给你几句好话,别指望他对欧洲讲什么民主友谊,讲的是交换、是回报。
而这一切,特朗普看在眼里,也乐得有人替他“理性推进”。说实话,特朗普的外交风格,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快”。
他习惯于大开大合,今天退群,明天取消协议,但真要落实政策,还得有人去收拾残局、铺设通路。
这时候,鲁比奥就成了最理想的执行者。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白宫很多人都认定,鲁比奥的话特朗普是真听,而且听得越来越多。
可问题也就来了,当年那个喊着人权口号,满世界推民主价值观的鲁比奥去哪了?
现在的他为了推进战略目标,宁愿牺牲对外援助、不再强调人权、默许盟友打压反对党,也要维持对中俄伊的强硬路线。你说他是不是变了?
有人会说,这是成熟,是现实。也有人觉得,这是背叛,是堕落。但无论怎么评价,有一点是事实,他现在手里握着美国外交最实在的一把钥匙。
而这把钥匙,开的是战争与和平的大门,也是道义与利益的岔路。
你可以说他聪明,会权谋,能扛事,但你不能否认,他让这个世界更难预测了。
他没有特朗普那样的张扬,却用更隐蔽的方式,推进着一条极具攻击性的对外路线。没有口号,没有造势,有的只是不断推进的、咄咄逼人的政策堆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