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让伊朗投降,王毅当面灵魂拷问:中小国家就只配被端上餐桌?
据新华网7月5日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巴黎与法国外长巴罗举行会谈,并共同会见记者。
在回应中东局势和伊朗核问题相关提问时,王毅明确表示,中方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清晰,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路径,尊重伊朗的核能权利,也关注其不发展核武的承诺。
他指出,伊朗核问题本应成为对话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如今却滑向大规模冲突边缘,令人遗憾。
王毅还发出灵魂拷问:如果仅由实力来判断对错,规则何在?公理何在?实力带不来真正的和平,很可能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王毅反问称,缺乏实力的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如何自处?难道它们只能被端上餐桌,任人宰割?
这一当面拷问,不只是在警醒美国和以色列,更是对整个国际体系发出深刻拷问,是否还承认规则的存在,还是已经默认丛林法则重新主宰世界秩序。
法国总统马克龙
回顾此前“12日战争”,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表现让人一言难尽。
马克龙不仅指责伊朗破坏地区稳定,还试图以“谈判换停火”的模式,向伊朗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包括立即恢复国际监督、放弃浓缩铀活动、接受弹道导弹限制等先决条件。
这些要求,在形式上被包装为回到谈判桌条件,实则是在战争压力下强迫伊朗单方面投降。
这还是之前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搞的那套“菜单外交”的逻辑。
本质上还是在给伊朗施压:要么彻底投降,要么承受更猛烈打击。
而一旦对方选择对抗,又可以反过来把责任推回去,说伊朗拒绝对话、不守国际规则。
伊朗核设施
目前,这场战争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成果,反而让伊核问题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美国和以色列的单边军事打击,并没有真正阻止伊朗的核进程,也未能逼出所谓更好的协议,反而导致谈判渠道全面中断。
现在的问题是,伊朗已经把高丰度浓缩铀藏起来了,美国和以色列也不知道在哪里,想打都不知道打哪。
此外,伊朗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这意味着外界对伊朗核活动的可见度已降至冰点。
西方一边喊着要重启谈判,一边又不断破坏对话基础,其结果就是既无法压服伊朗,也无法稳定地区局势,最终反而可能把伊朗逼向了发展核武器的方向。
美伊核博弈
相比之下,中国展现出的和平立场不仅坚定,而且极具建设性。
中方始终强调尊重主权,反对干涉,强调和平发展才是唯一出路。
在伊核问题上,中国坚持多边主义,主张通过联合国框架和国际机制解决争议,支持伊朗在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基础上,合法和平利用核能。
中国始终努力推动各方回归协商轨道,倡导共同安全、普遍安全的新安全观。
中国不相信实力即正义,也不相信实力能带来真正的和平,更不接受用轰炸他国来定义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