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综合热点

乌克兰间谍案真相曝光:中国留学生竟是军品倒卖商!

时间: 2025-07-14 16:43:17

 

万万没想到,竟然有两名中国公民因涉嫌“跨国间谍”的罪名,被乌克兰给抓了。

案件曝光后,乌克兰国内舆论出现分化:

部分议员要求重新评估对华技术合作政策;也有分析人士提醒需警惕将个别案件政治化的倾向。

这起事件传回国内以后,大家的反应都很统一,就是不相信。

原因有两个,首先就是中国军工这么多年以来,走的都是自主研发的路线,我们绝不会,也不屑于去盗取他国的武器资料。

更重要的是,就乌克兰那样吃苏联老本的国家,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器?什么时候,先进的一方会去窃取落后一方的武器资料?

如此看来,这起事件到处都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

结果还没等乌克兰调查完毕,强大的中国网友已经把整起事件查的水落石出。

不得不说,看到真相以后,当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今年7月上旬,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在基辅展开了一次反间谍行动,两名中国公民因涉嫌非法获取"海王星"导弹系统技术资料被捕。

被捕的两人系父子关系,主要嫌疑人是一名24岁男性,其身份背景颇具戏剧性。

这名年轻人曾于2021年至2023年间在基辅某理工大学攻读工程技术类专业,后因"学业成绩不达标"被校方开除。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已被开除学籍,该男子并未立即返回中国,而是选择继续滞留乌克兰。

乌克兰安全部门在后续调查中发现,其滞留期间曾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过支持乌克兰的言论,甚至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展示过乌克兰军事装备的相关信息。

这些行为与其最终被指控的间谍活动形成鲜明对比,也为案件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

另一位被捕者是其父亲,根据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通报,这位中年男子常住中国境内,但近年来频繁出入乌克兰,最近一次入境是以"科技商务考察"名义办理的签证。

调查人员在其住宿地点查获了多部电子设备、隐蔽拍摄装置,以及部分被伪装成学术资料的军事技术文件副本。

乌克兰方面认为,这对父子通过"代理购买军工废弃部件"等方式渗透至乌克兰国防工业供应链,重点目标是获取"海王星"导弹系统的导航模块、电子控制组件及完整设计图纸。

调查显示,这名24岁的年轻嫌疑人曾尝试直接接触乌克兰军工系统内部人员,他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一名参与"海王星"导弹研发的技术人员,许诺报酬换取系统机密文件。

乌克兰安全局在监控中发现这一异常接触后,采取了"控制下交付"的反间谍手段。当双方在基辅某处进行文件交接时,乌克兰特工当场抓获两名中国公民,而被招募的乌方技术人员实为安全局安排的线人。

从行动细节看,这对父子似乎并非职业间谍,其操作手法显得较为外行,这也是外界质疑案件真实性的原因之一。

涉事的"海王星"导弹系统作为乌克兰2014年后重点开发的国产武器,是基于苏联Kh-35反舰导弹改进而成的岸基巡航导弹系统,最大射程达300公里,采用惯性制导与主动雷达制导复合模式。

该系统最著名的战例是在2022年4月击沉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这一战绩使其成为乌克兰国防象征。

正因如此,乌克兰对该技术的保护措施极为严格,所有研发人员都需通过国家安全审查,技术文档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涉案父子通过收集废弃军工部件、伪装学术研究等方式渗透军工供应链的行为,触发了乌克兰安全机制的多重警报。

然而,整起事件最诡异的地方就在于,该导弹的技术水准相当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鹰击-83"导弹,对中国现有军事技术而言已属落后。

从我国的技术发展现状看,反舰导弹技术已形成完整体系。采用冲压发动机实现超音速突防,具备亚超音速结合能力,最新型鹰击-21甚至具备高超音速特性。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导弹推进、制导等技术领域已实现自主创新,对乌克兰的"海王星"这类中端技术没有需求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安全局在声明中特别强调查获了"准备运往中国的证据",但未具体说明是否掌握中方官方机构涉案的直接证据。

既然如此,这对非常外行的“间谍”父子,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实际上,这是一场令人无语至极的乌龙事件。原来这位涉案的陈某,不仅不是军事间谍,反而是一个铁杆乌粉。

当初在乌克兰留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太差被学校开除。恰逢俄乌冲突已经爆发,于是陈某灵机一动,就留在乌克兰成为了一名视频博主。

相比于其他同行,陈某身处交战前线,因此也更加吸引人关注。

没想到的是,陈某又发现了一个商机,就是在网上倒卖俄乌战争的武器残骸,其中就包括了此次涉案的“海王星”导弹。

这可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甚至都不用下本钱,只需要把这些武器残骸捡过来,制作成各种小摆件,就能以几百块一个的价格,卖给国内的网友。

在这个过程中,陈某的父亲就负责运输以及配送的环节,这也是其频繁来往于中乌两国的原因。

所以说,哪有什么乌粉,不过都是为了那点生意。只要钱到位了,再强硬的乌粉,也能喊出一句“乌拉”!

根据乌克兰《刑法》,间谍罪可判处10-15年监禁并没收财产,若涉及军事技术转让给外国,刑期将按上限判决。

这两名嫌疑人目前关押在基辅列夫别尔季拘留中心,乌克兰检方需在60天内完成调查起诉。

此类案件通常涉及复杂的领事保护程序,中国驻乌使馆已启动领事协助机制。历史上类似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约为11个月,但受当前乌克兰战时状态影响,司法进程可能加速。

这起案件发生在俄乌战争持续三年多的敏感时期,乌克兰在国防科技领域对外合作日趋谨慎,2024年以来已多次修订《国家机密保护法》,扩大军事技术信息的保密范围。

自2022年以来,乌克兰已破获14起涉及军事技术的间谍案件,涉案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乌克兰军工体系继承苏联遗产但资金短缺,部分研究人员待遇偏低,这为技术泄露埋下隐患。

案件的后续发展需关注三个关键点:一是技术密级的司法认定,这将决定罪刑严重程度;二是嫌疑人行为与国家机关的关联性证明;三是可能的外交协商空间。

2018年乌克兰破获的航空技术间谍案最终以嫌疑人驱逐出境结案,但当前战时环境下司法弹性可能降低。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表态称将"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中国外交部则表示密切关注案件并要求乌方保障中国公民合法权益。

要我说,这对父子还是坦白从宽了吧,把自己给乌军捐款的记录拿出来,把自己乌粉的身份亮一下。

说不定,乌克兰就能网开一面,不让这俩大聪明坐牢,直接驱除出境了呢。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