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运30 中国军改取得战术成果的基础
"Open the door!"这句话如果只说一遍,就是句普通的英语,但如果声嘶力竭的重复十几遍,那就成了《碟中谍5》的开场白。在电影开头阿汤哥扒飞机的桥段中,与主角同样帅气的就要数初上大银幕的欧洲A400M运输机了。而有意思的是,中国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新中运"--运30运输机在各方面都与A400M相当相似,而这款中国版A400M则将成为中国军事改革的关键空中基础装备。
运30这类新型中型运输机的服役将预示中国陆军进入快速反应、信息化、轻装化的新时代,而这正是中国军事改革需要获得的关键战术性成果。
美国军改的"C130软肋"
作为目前世界实战经验最丰富的陆军部队,美国陆军对编制方式与核心方面的改革一直都在进行,而近期取得的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就是"斯特赖克旅"的组建,早在2006年,美军就派出了第2机械化步兵师第3旅("斯特赖克旅")参加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根据美军报告显示,"斯特赖克旅"依仗其强大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以及各款"斯特赖克"装甲车的有效协同,在实战中取得了较好战果。但事实却是,面对在伊拉克战场上已成散兵游勇的对手,"斯特赖克旅"引以为傲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并未有效发挥,而"斯特赖克"装甲车反而因为其贫弱的防御能力使其面对自制路边炸弹以及简单反坦克弹药时损失惨重。尽管目前美军正积极筹建"重型斯特赖克旅",配备履带式"斯特赖克"装甲车,但有意思的是,造成"斯特赖克旅"战力瓶颈的并不是"斯特赖克"装甲车,而是C130运输机。
C130运输机的货仓是为搭载类似M551"谢里登"空降坦克这类老旧装备而设计的,相对狭小的尺寸极大限制了"斯特赖克"装甲车的整体性能,令其面临了与二战时期"谢尔曼"坦克在服役初期类似的战力与升级潜力危机。
C130运输机是美军现役主力中型战术运输机,其优异性能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肯定,但正是这款经典运输机却成了美军军改的窠臼。美军"斯特赖克"装甲车完全是按照C130运输机的货仓尺寸与运载能力设计的,期间进行的功能与防御削减措施不胜枚举,最终令"斯特赖克"装甲车从当初"具备步兵战车大部分防御能力"的重装甲轮式战车,变成了现在这款战斗全重不超20吨的轻装甲装甲车,不仅面对极为传统的RPG威胁与路边炸弹显得极为脆弱,更将日后的升级空间压缩到了最小,而这些都源于C130的狭小货仓与20吨的最大商载重。有意思的是,二战时期美军也是按照"自由轮"的货仓尺寸设计"谢尔曼"坦克,从而令"谢尔曼"坦克在服役初期面临严峻的战力与升级潜力危机。正是看到了C130的这种局限,欧洲果断改道,研发开启中运新纪元的A400M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