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军事评论

外媒曾放言:B-21可自由进出中国,并随意轰炸,中国完全拦不住?

时间: 2025-09-24 12:44:57

 美国这B-21轰炸机一出来,就跟开了挂似的,各种外媒开始大吹特吹,说它能轻松钻进中国领空,随便扔炸弹,中国这边防空网压根儿抓瞎。这话听着挺扎心,但你细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军备竞赛里的舆论战吗?

B-21是美国空军的新宠儿,号称第六代战略轰炸机,隐身性能拉满,航程远,载弹量大,本来就是冲着高端对抗去的。可外媒这么一渲染,就好像中国完全没招儿了。其实呢,军事技术这东西,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双方都在憋大招。

B-21这家伙,到底藏着啥猫腻

B-21 轰炸机这名字听着就带劲儿,美国人给它取的,意思是突袭者。简单说,它是B-2隐身轰炸机的接班人,但更小巧、更聪明。

2023年11月10日,第一架B-21在加州帕姆代尔空军工厂首飞,那时候美国空军还挺低调的,就发了张模糊的照片。

可到了2024年,这家伙开始频繁露脸。外媒的吹嘘从这儿开始发酵,尤其是印度那边的《欧亚时报》,2024年3月3日发文,直言B-21在台海冲突中能突破中国多层防空网,自由进出,随意轰炸。

文章里头列数据,说B-21雷达反射截面小到0.01平方米,航程9000公里,能挂AGM-158巡航导弹,射程1800公里,从关岛起飞就能打到中国内地。

再看美国本土媒体,《1945》网站那篇报道更狠,2024年7月29日直接标题就甩出来:B-21能自由进出中国领空,中国拦不住。作者拿B-21和B-2比,说B-21体积小,维护成本低,还能跟无人机组队,情报共享,简直是战场上的幽灵。

Fox News也跟风,2025年9月17日一篇文章呼吁加速B-21生产,就是为了“反制中国威胁”。他们说,现有的B-2就19架,太少,B-21计划买100多架,能彻底改变空中平衡。

这些媒体为啥这么爱吹?一方面,美国空军自己宣传得猛,强调B-21的开放架构,能随时升级软件,集成新传感器。另一方面,这跟地缘政治挂钩,台海、南海这些热点一热,美媒就拿B-21当筹码,提醒中国别太嚣张。

可你想想,B-21真有那么神?它航程虽长,但得靠空中加油,载弹量比B-2少点,在高强度对抗里,单靠隐身可不够,得看整个体系。

这些说法听着牛,但也暴露了外媒的套路。拿2023年的美军战棋推演来说,美国自己模拟过B-21对华场景,结果显示隐身优势在多层防空网前会打折。可外媒挑着好听的说,不提风险。

B-21从立项到首飞只用了八年,这速度是快,但也埋隐患。F-35项目就是前车之鉴,赶工导致软件bug一堆,成本超支。B-21现在低速率生产,第一批五架已经在组装,2025年9月11日第二架首飞,飞了两个小时,从帕姆代尔到爱德华兹基地。

空军说,2026年就能交付首架作战型。可生产节奏这么紧,国会拨了45亿刀加速,可真能按时量产?外媒吹得欢,但忽略了这些实际问题。B-21是美国维持空中霸权的赌注,但赌赢了不等于中国就输光。

中国防空这张网,织得有多密

外媒爱说中国拦不住B-21,可中国这边的防空反导体系,早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咱们一步步看,先说雷达。中国电科14所的YLC-8E和YLC-2E,这俩“双子星”雷达,2024年11月12日珠海航展上首秀,就把反隐身技术推到新高度。

YLC-8E是UHF频段的,机动性强,底盘是6x6重卡,能快速部署山地,探测距离500公里以上,对隐身目标的低可观测性有天然克制。

YLC-2E更绝,这是全球首款非米波反隐身雷达,用S波段,波长10厘米级,精度高,还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能量效率拉满。传统米波雷达尺寸大,精度低,YLC-2E解决了这些痛点,集成算法,能从能量上碾压隐身涂层。

隐身飞机靠雷达吸收材料和外形设计,降低反射截面,但对低频或高能雷达,效果就弱了。中国不光有这些,还有JY-27米波雷达,2013年就探测过F-22,距离350公里。

中国某型防空导弹导弹系统配上这些雷达,形成多层拦截网,从远中近程全覆盖。歼-20隐身战机、空中预警机KJ-500预警机,再加天基侦察,织成立体体系。2023年一次演习里,歼-20和空中预警机KJ-500就模拟拦截F-35,成功率高。

外媒说B-21能随意进出忽略了这些。2025年4月,中国雷达博览会上,YLC-8E升级版亮相,二维相控阵扫描,低空目标锁定更快。SLC-7和YLC-2E出口版也卖得火,证明技术成熟。

外媒的论调有点儿想当然。中国防空不是静态的,早就在迭代。2025年5月,澎湃新闻报道,中国反隐身体系拼图更完善,YLC-2E能量反隐身,让米波时代翻篇。

美媒《国家安全杂志》也承认,B-21面对中国多传感器融合,优势会削弱。不是说B-21弱,而是对抗是体系战。中国东风系列家族、天链卫星网,这些后手,外媒提都不提。

B-21想深入内地,得过层层关卡,地理距离、电子战干扰,全是变量。外媒的“拦不住”,听着像心理战,但中国实打实的进步,让这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

B-21生产提速背后的焦虑

B-21的生产现在是热火朝天,2025年9月18日这会儿,第二架测试机刚到爱德华兹基地,空军说飞行测试加速,目标是十年内部署100架。

诺斯罗普·格鲁曼在帕姆代尔工厂加班,国会追加4.5亿刀,赫itage基金会报告呼吁双倍产量,就是怕老轰炸机队B-1B、B-52扛不住高端冲突。

可这焦虑不是空穴来风,B-21成本高,每架7亿刀,软件集成复杂,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制造超支4770万。空军理想轰炸机组合里,B-21是主力,但跟B-52混编,还得等几年。

中国这边呢,反制节奏稳。中国中国某新型隐轰隐身轰炸机,2025年8月14日YouTube视频显示,投资100亿刀,预计2030年服役,挑战B-21地位。J-36三发战斗机,2025年5月报道说,可能成B-21克星,机动性强。

这博弈接地气地说,就是你追我赶。美国推B-21,回应中国军力增长;中国升级雷达,回击美隐身威胁。不是谁碾压谁,而是平衡在拉锯。

B-21第二架飞了,测试数据好,但中国YLC-2E出口热销,证明技术输出能力。未来,B-21服役后,中国防空会继续融合量子传感器、AI算法,步步为营。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