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中国Style:欧洲扩张与东方寻梦
从15世纪开始,一批批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家从欧洲起航,向东方寻梦。此时,处在物质文明极盛时期的中国,是西方人眼中遍地黄金珠玉的聚宝盆,瓷器、丝绸、香料……中国制造承载了无数欧洲人发财致富的梦想。他们迈向远东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中国的威胁也越来越近……
历史学家小约翰·威尔斯撰写的《1688年的全球史》,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景象:在那个木质船扬帆大海的时代,奴隶、运奴船、好望角、非洲、中国的康熙、俄国的彼得、凡尔赛、伦敦……都以某种并非严格的方式,与物理学家牛顿、哲学家洛克和数学家莱布尼茨走到了一起。威尔斯教授想告诉人们什么呢?--这一东西杂烩的景象,实质上是15至18世纪欧洲海外扩张的一种折射。
丰收与归航。贸易和殖民是欧洲海上扩张的两大动因。自1595年起,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到1602年,为避免彼此过度竞争而导致的内耗,它们合并组成了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丁香、肉桂等商品的交易中一度享有垄断优势。图中即为1599年回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公司的舰队。
这一折射,今天读来,颇为惊心,因为当我们回看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时,便会发现,欧洲的海外扩张政策实行之日,就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噩运来临之时。尽管,这个政策的起航时期,中国对于欧洲来说,还只是一块无法企及的高地,来自中国的物品及生活方式,频频输向西方,即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风"。但随着西方向远东每靠近一步,欧洲对中国的威胁,也每近一寸。后来的历史真真切切:秀色终于变成新帝国的美餐。
我不敢说,这一结果早在计划之列,是个阴谋制作,但欧洲海外扩张的本质是什么呢?刮向欧洲的"中国风"是中国主动向外输出的结果吗?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也许就可以得到答案。
"近代的堂·吉诃德们"
15-18世纪,欧洲大陆经历了一次次风暴的洗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场思想文化运动,与尼德兰、英国、法国三场政治革命交错呼应,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整个欧洲出现了大旋转。而恰在此时,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等航海家,从籍籍无名的小卒迅速崛起,甚至一跃而成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德国君主们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利益在驱动着,它同时也是葡、西两国海外探险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寻找贵金属、拓展国际贸易、开拓新的疆土。
英国的"三角贸易"。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局面,为挽回损失,18世纪末,英国采取了"三角贸易"的经济策略,通过东印度公司,将鸦片销往中国,再用赚回来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为巩固这种贸易关系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英国最终发动了鸦片战争。图中女子手中挥舞着的就是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旗帜。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西南角,尽管与西班牙、英国、法国相比显得无足轻重,却在对外扩张方面占据先机。葡萄牙王室更倾向于通过海外冒险来寻求强大。约翰·巴克勒在《西方社会史》中告诉我们,欧洲人探险和控制海外领土的开端始于1415年,这一年,葡萄牙在摩洛哥北部占据了一座阿拉伯城市休达,这么做的目的"包括仿效古代伊比利亚的十字军,向穆斯林传布基督教,寻找黄金,寻求一条直达印度香料市场的海上航线,寻找传说中的埃塞俄比亚基督教统治者、祭司王约翰。"国王约翰二世(1481-1495年)统治期间,"葡萄牙又在几内亚海岸线上建立了贸易港口和边界贸易站。接着,葡国船只满载着黄金到达里斯本,到1500年,又控制了欧洲的黄金流通。"
在这段文字里,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词--黄金。14世纪中叶,一场鼠疫曾经夺走了欧洲大陆五分之二人口的生命,葡萄牙人凭借强大的免疫力侥幸活了下来,却又因为人口急剧膨胀而加速了国内矛盾的激化。从东北部西班牙通往葡萄牙的商路因之受阻,生活必需品供应量急剧减少,价格暴涨。再加上葡萄牙用于铸造货币的黄金几乎完全依靠进口,此时供货渠道不畅,又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成色不足,信用降低,葡萄牙经济一度陷入绝境。
事实上,14、15世纪,不只是葡萄牙,整个欧洲都被"黄金荒"所困扰。美国人辛西亚·克罗森在《财富千年》中写道,此时欧洲黄金的基本来源是德国萨克森、奥地利蒂罗尔和匈牙利的金矿,但原始的开采技术却大大限制了生产。再者,欧洲在东西方贸易中长期逆差,亚洲人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他们用自己的货物掏空了欧洲人口袋里的黄金白银。贵金属大量涌向东方,原本就缺钱的欧洲人,一旦得到黄金,只想把它牢牢攥在手里,从而使市面上流通的黄金越来越少。据说,因为黄金短缺,欧洲人甚至把一个教堂的十字架熔化了拿去铸钱。
到了16世纪,为避免经济停滞和衰退,欧洲迫切需要向海外寻找贵金属。1492-150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君主的支持下四次航行美洲,发现了加勒比海域内的所有重要岛屿--海地、圣萨尔瓦多、波多黎各、牙买加、古巴和特立尼达,还有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虽然他至死都坚信这些岛屿属于印度海岸,但他的发现却掀起了一场影响世界的美洲热。成千上万(后来更达到几百万)的欧洲人向美洲移民,大量黄金白银从美洲流出,为陷入困境的欧洲经济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这样写道:"在1520年到1530年间,西班牙人利用当地人开发秘鲁的金矿和墨西哥的银矿……从那时起,直到16世纪末,美洲的金银矿藏将要告竭的时候,从美洲流入欧洲的金条难以计数。1540年以前主要是黄金;此后是白银了。"
海外扩张变成了一种抢夺贵金属、拓展国际贸易、开拓新疆土的特殊手段,而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其中的主要动因。不止欧洲君主期望通过支持探险活动来为自己谋取巨额财富,就连误打误撞地邂逅美洲的哥伦布,也并不想成为一个荣耀缠身却身无分文的探险家--他的目的是要通过贸易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