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闻:1971年美国“窃贼”掀起反监控风暴
"同一个敌人"正卷土重来
如戴维顿等期望的那样,这次冒险产生了积极影响。联邦调查局发言人迈克尔·科坦承认,"那个时代的许多事情,包括盗窃FBI办公室,都促成了FBI改革情报收集手段。"
获悉反间谍计划意外曝光,公众为此怒气冲冲,急于"灭火"的美国参议院成立了"丘奇委员会",专门调查FBI数十年间滥用职权的行为。在对国内监控议题的总结报告中,该委员会坦言,"太多的人被太多的政府机构监视了,太多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掌握"。
事实上,执掌FBI长达37年的埃德加·胡佛,对搜集个人隐私的爱好近乎病态。早在1960年,FBI就为43万美国人设立了秘密档案,部分档案锁在胡佛自己的办公室中。人们相信,他收集这些材料的目的之一,是用其要挟政府官员、议员及批评者,巩固自己的地位。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影星玛莉莲·梦露均在他的监控名单上。
参议院就FBI的滥权行为发布调查结论后,美国国会就情报机构展开了一系列改革,1978年出台的《外国情报监听法》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该法禁止任何政府部门在未取得法院授权的情况下监视境内的美国公民。
然而,"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博弈,不会因少数勇敢者的大胆举动而彻底偃旗息鼓。"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以"保护公共利益,防范恐怖主义"为旗号,再度伸长了监控之手。根据爱德华·斯诺登披露的情况,拥有1.21亿用户的全美主要电信业务服务商之一威瑞森通讯公司,每天都要向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提交信息记录。
"我们又回到了从前。"福赛思不无感慨地评论道,"最近的事情说明,政府再次大规模监视美国民众,我们之所以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重新令大家想起过去的事情,提醒大家,政府滥用职权的后果是什么,并为当前国内的辩论贡献微薄之力。"
诚然,对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有些人至今都不认同。"走进办公室时,只见屋子里乱七八糟的,所有抽屉被洗劫一空,看到这样的情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前探员帕特·凯利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依旧愤怒。这些窃贼是罪犯,盗窃不是爱国的表现。"
"我不认为他们有权擅自决定,将偷来的信息公之于众,"这位在FBI效力32年的资深特工接着说,"这类人尊敬斯诺登,认为他是爱国者。而在我看来,他就是个叛徒。"
"我们都知道,许多人不赞成我们曾经的做法。看起来,我们极其鲁莽,但当时,华盛顿绝对没有一个人敢追究胡佛的责任,包括参议员、众议员,甚至总统本人。"面对质疑,约翰·雷恩斯显得十分淡定,"很明显,如果我们不做,恐怕没人会这么做了。"
窃密行动的组织者比尔·戴维顿已于去年11月辞世,他的女儿莎拉告诉NBC,父亲头一次向她讲述这件事是在25年前。"他没有将事情描述为盗窃,只称之为'传播行动',"莎拉强调,"这么做,并非因为他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由于他强烈地意识到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