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拒绝中共统战 将信件作“匪情”资料交国民
将中共抛出的橄榄枝当"匪情"
5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一度出现了缓和的迹象。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6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适作为"代表性人物",无疑成为中共争取的对象。
中国共产党对胡适的再度争取,以毛泽东1956年2月在北京宴请全国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所说的一段话为标志。毛泽东在谈到批判胡适时说道:"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念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此后,出面劝胡适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周鲠生,一个是曹聚仁。
周鲠生是知名的国际法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政治系主任,是胡适的同事和文友。1956年9月16 日,时任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外交部顾问的周鲠生应"英国联合国同志会"之邀赴伦敦访问。在这里,他会见了创办《现代评论》时期的老友陈源,在无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畅谈了三个小时。周鲠生除规劝陈源回大陆之外, 还动员胡适也回大陆看看。陈源于9月20日致函胡适, 原原本本转达了周鲠生的上述意见。大意是说:大陆对胡适的批判主要针对他的思想,并不针对个人。如果胡适回去,还是会受到欢迎,并且来去自由。依据当时的外事纪律,周鲠生和陈源的接触事先必须经过请示,事后也必须进行汇报。周鲠生保证胡适可以在大陆来去自由,当然也不会是他个人的轻率承诺。胡适在陈源信中"对于你,是对你的思想,并不是对你个人"这句话的下面划了线,并写了一句旁批:"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1957年春,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曹聚仁给胡适画去一封信,规劝胡适回大陆看看。曹聚仁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央社战地记者,在赣南时,与蒋经国熟识,着有《蒋经国论》,大陆解放后,长期居留香港。1956年开始,他以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的身份,多次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人的接见。胡适在1957年3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收到妄人曹聚仁的信一封。这个人往往说胡适之是他的朋友,又往往自称章太炎是他的老师。其实我没有见过此人。"然后在曹聚仁来信的信封上批了"不作复"三个字,并派人将信转交了台湾"司法行政部调查局",作为"匪情"研究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