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郭沫若奴颜媚骨?写溜须文章自己不记得
核心提示:某日,周到郭家,闲聊中周国平有意问郭沫若,有人把毛主席的两句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注解为"表达了毛主席对资本主义虽然发展得早、但必将被社会 主义超过的坚定信心",您认为如何?郭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也太牵强了吧?"于是周抖开"包袱":"这正是郭老您写的注解呀!"郭沫若一楞,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李广田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着名散文家,在其诞辰100周年之际,其生前曾任校长的云南大学中文系举办了纪念他的系列讲座,系里三位学者分别从李广田的文学成就、教育思想与实践、生平履历三方面分专题向研究生做了讲授。
讲座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处不少,然而最让我深思的是宋家宏教授对李广田散文名作《花潮》的重读。《花潮》通过对昆明圆通山公园海棠花美景的描绘,表达出"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的主题。这篇写于1962年、与杨朔散文风格酷似的散文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现代散文典范灌输给了很多人;近年来,对其评价当然下跌,尤其是,在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三年大饥荒刚刚过去的1962年,居然赞颂"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这和贺敬之于1959到1961年间在《桂林山水歌》中高唱"桂林的山来桂林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一样,在今天已被看成违背了一个作家应有的良心,成为作品和生平评价中的一个负面减分因素。
然而宋家宏教授在对《花潮》的重读中细致分析了李广田写这篇散文时的环境和背景:当时三年大饥荒已经过去,七千人大会召开,毛做了检讨,社会政治局面出现晴朗的迹象;李广田自己也刚摘掉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又从云大副校长复职为校长。国家前景看好与个人处境改善,使他心情舒畅,笔下自然出现亮色--《花潮》与其说是颠倒黑白地描绘现实,不如说是在真诚的乐观情绪中抒发对未来的理想。这一分析和评价切实中肯,体贴厚道,相比之下,使人觉得对这篇散文的"粉饰太平"、"媚权阿世"等指责失之过苛过浮。(当然,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李广田毕竟不是鲁迅那样思想深刻、世事洞明、富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作家,他的乐观很快遭到了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