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风云人物

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裁兵不难裁将难

时间: 2016-04-15 17:55:28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成功,5月白崇禧由国防部长改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坚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紧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同时指出中原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联防。任命发表时,白崇禧"五省联防"的设想并未实现,蒋介石将华中战区一分为二,"华中剿总"设汉口,徐州另设一"剿总",刘峙任总司令,白崇禧的设想被全盘打乱。他更认为徐州易攻难守,不适合做指挥中心,刘峙也不是一流战将,直接下了判断:"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白崇禧没有接受任命,避走上海,因蒋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勉强到汉口上任。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 )尚未开始,因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失利,何应钦、顾祝同等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统一指挥汉口徐州两个"剿总"。白先勇书中称,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当天看起来还颇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的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成为一个"死十字",徐州平原无险可据,一旦开战极易为敌军攻破,战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迁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加上徐州"剿总"的部队将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爱将,白崇禧此前和他们并无渊源,难以指挥。

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裁兵不难裁将难

白先勇对"拒绝指挥"的评价是:"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事后看来绝非仅仅是军事,他作这项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徐蚌会战,国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如果当初一开始蒋介石便采用父亲'守江必先守淮',设'剿总'于蚌埠,由父亲统一指挥策划,恐怕战争结果不致如此。父亲拒绝指挥徐蚌会战,蒋颇不谅解。"

"按兵不发"与"逼宫"

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数次命令白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蒋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白崇禧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着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

白崇禧曾向蒋介石建言:自古裁兵不难裁将难

1954年3月,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父亲"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杨才)、二十八军(李)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白先勇书中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辩的场面:"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千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

尽管如此,误会依然长期存在。当年资深报人潘公展就在《新闻天地》杂志上撰文提道:"华中的大军视徐淮之告急,若秦越之不相关。"1954年白崇禧写了一封致潘公展的信登在《新闻天地》上,称潘文有不实:"总之,大陆陷……匹夫有责,军人职责,更为重大,崇禧以待罪之身,对我十数万袍泽戡乱报国、奋斗牺牲之忠勇事迹,诚不忍其无辜湮没,含冤九泉,掬诚略述,藉答高明。"在程思远《白崇禧传》用"冷眼旁观"描述这一段,而黄维回忆录中对白崇禧也有怨言。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