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没出国留学的真相 受一人影响信仰马克思
接下来的两件事,也许是胡适对毛泽东不出国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胡适赞同毛泽东的"自修"学习主张并加以鼓励,他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去了。"
胡适日记中所记之事,在毛泽东写给朋友的信中可以得到互证。1920年2月,毛泽东离京前给陶毅的信中说:"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不久,在写给周世钊的信中再次提到此事,说"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选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
另外,胡适也主张青年不必盲目出去留学,还写过一篇文章叫《非留学篇》。1920年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中提及此事:"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太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锦熙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以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毛泽东像大多数伟人一样,也是从青少年时代一个普通人慢慢成长为伟人的。青年毛泽东像当时追求进步的青年一样,也有喜欢或崇拜的杰出人物:早些时候的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稍晚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闻人陈独秀、胡适等,陈、胡二位对毛泽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原因之三:甘为学会"殿后"及现实斗争的需要
1920年6月,向警予自法国曾致信毛泽东转达蔡和森的意见,即希望毛泽东于"湘事定后,留湘两年"。除了蔡和森之外,"润之兄应当留在国内"是当时新民学会成员大多数人的意见。萧子升、蔡和森赴法后,毛泽东在新民学会的担子更重了。毛泽东主张把有限的会员适当地分散到各地、各方面去学习,寻求救国之法,也要留人在长沙从事教育,就地培育最紧缺的人才,建立改造中国的基地,使长沙成为中国的重心。
他曾与蔡和森函约:"秉了现在之志向,于现在立一可大可久之基础,以为后来活动的地步。""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为此,他还曾劝罗学瓒留湘从事教育:"弟与蔡君等往返商议,深以同仁多数他往,……后路空虚,非计所得。"在给陶毅的信中称:"人才最讲究经济",以免"堆积","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事实上新民学会大体上也是按照此想法去行动的,除了10多人先后赴法外,另有傅昌珏等赴日,李思安等去南洋,杨润余等到上海,罗章龙入北大,而毛泽东、何叔衡等则留守长沙,从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