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徐树铮强势收复外蒙 孙中山赞其为当代班超

时间: 2016-04-15 18:28:55

孙中山对徐树铮的盛赞,固然有为其收复国土而欣慰的因素,而另一因素则与当时的国内政局不无关系:在北方,直皖渐成水火,很快便爆发了直皖大战,并以段祺瑞的失败告终;在南方,孙中山受桂系排挤,始终郁郁不得志。孙的一大设想就是联合段祺瑞和张作霖以图崛起--革命家也要审时度势,也要合纵连横。

孙中山对徐树铮的赏识是不言而喻的。直皖大战失败后,徐树铮下野,避居天津。随后,他前往桂林拜会孙中山。孙中山在给蒋介石的信中称"徐君此来,慰我多年渴望"。及至相见,两人惺惺相惜,孙中山甚至不揣冒昧,请求徐树铮留下来做他的参谋长,但徐树铮乃段祺瑞至交,只得婉辞:我在北方帮助孙先生,会比在孙先生身边帮助更大。

孙中山去世后,举国哀悼,挽联无数,而公认写得最好的,则出自徐树铮之手: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西洋人座上的考察使】

直皖之战败北后,段祺瑞退居天津,徐树铮隐身上海租界,两人时刻不忘东山再起。1924年夏秋之交,江浙战起。交战双方一为皖系卢永祥、何丰林,一为直系齐燮元、孙传芳。齐、孙深恐能量极大的徐树铮在上海捣乱,便通过租界要求徐离沪。英国总领事向徐表示,香港、大连等地都可选择,只要不留在上海就行。徐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他要去伦敦。徐的一个朋友对此很不解,徐告诉他:"段派一意拉拢日本,其他列强尤其英美当然眼红,所以直系的曹吴便成为奇货可居了。处在现今国际局势之下,要想搞政治就必须多争取他国,因此我决意去欧洲,认真了解他们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情况,有机会就和朝野的政治家接触,这对老总将来出山是会有益处的。"

就在徐树铮将要出行时,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总统曹锟下台,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段急需他出谋划策,因而反对徐出国,但徐一再坚持,段只得任命他为欧美考察专使,原本的私人行动变为国家行动。

徐树铮强势收复外蒙 孙中山赞其为当代班超

徐树铮的考察历时半年多,先后会见多国政要,"使车所至,上自君相,下逮士庶,莫不殊礼相待"。在法国,有白里索中将接待;在俄国,会晤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美国,会见总统柯立芝;在东京,日本天皇、首相和外相先后接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意大利时,徐树铮与墨索里尼两次会晤,相谈甚欢,乃至外界普遍传言,说墨索里尼将大力支持皖系,助其武力统一中国。

徐树铮多才多艺,举凡诗词、书法、音乐均有涉猎,且都达到专业水平。平素与徐来往的,乃张謇、林纾、柯绍忞、马通伯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以昆曲而言,徐树铮不仅能自度曲谱,还曾与俞振飞这样的名角同台演出,状元张謇为此写诗相赠,把他和梅兰芳相提并论:"将军高唱大江东,气与梅郎角两雄。识得刚柔离合意,平章休问老村翁。"以诗词而论,他存留的两百多首诗词,大多清新可诵。是故徐一士认为,徐树铮的文章及诗词,"颇有功候,不乏斐然之作,不仅以人传也"。一介儒将徐树铮,也因此看不起行伍里那些胸无点墨的军阀如冯玉祥、张勋等。正是有着这种过人的文化素养,在考察过程中,风度翩翩的徐树铮虽系军人,却给人以儒雅斯文之感。他受邀在英国皇家学院演讲时,题目赫然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其风流与博学,把同时代的军人比下去不少。考察结束后,徐树铮自上海登陆,上海滩的大亨如黄金荣、杜月笙,以及此前为敌,现在为友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均亲自迎迓,上海各团体举办盛大宴会,庆祝专使成功观察归国。

孰料,此时段祺瑞从北京发来电报,要求徐树铮暂留上海,勿赴京师。原来,此时北京乃冯玉祥的势力范围,段祺瑞虽名为临时执政,事实上已无多大实权,且随时准备下野。而冯玉祥和徐树铮之间,有着一个解不开的死疙瘩。段祺瑞担心,徐树铮一旦进京,无异于羊落虎口,到时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徐树铮却不以为然,他自认为是受命考察的专使,也是北洋袍泽中唯一有国际声望的人,没人敢把他怎么样,即便是丘壑深沉、相机而动的冯玉祥,也不在话下。

徐树铮和段祺瑞这对共进退的难兄难弟,先以私人身份相见。相对跪拜后,两个出入枪林弹雨的军阀竟然抱头痛哭。在从来就不缺背叛与猜忌的中国政坛,如段和徐之间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贞与信任,的确颇为罕见,而他们这渡尽劫波后的一拜一哭,亦让人动容。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