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晚清政局:代际断裂 跌宕起伏

时间: 2016-04-15 18:28:44

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康有为尝试在清朝内部自上而下地进行一场改革运动而未遂之后,历史必然将会选择孙中山先生的自下而上的路径。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诣《昌言报》馆。枚叔(章太炎)、浩吾(叶瀚)咸在。问傅相(李鸿章)作何语?傅相自云:奉懿旨捕康、梁。且曰:如获此二人功劳甚大,过于平发、捻矣,吾当晋爵。语毕大笑。傅相询余是否康党。余答曰:是康党。相曰:不畏捕否?曰:不畏。中堂擒康党,先执余可也。相曰:吾安能执汝,吾亦康党也。……枚叔等闻皆大笑曰:奇事,康以六品官,而宰相为之党,未之前闻。比召对,太后以弹章示之曰:有人谗尔为康党。合肥曰: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太后默然。

  --孙宝瑄《日益斋日记》

李鸿章自称"康党",这当然有趣。可是,康有为会认吗?

甲午海战中,“经远号”战沉的情景
甲午海战中,"经远号"战沉的情景

李鸿章辞世当年,梁启超写了一本《李鸿章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尤其是李鸿章的责任提供了公允之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清朝30年的自强运动,自甲午一役,宣告失败。梁启超虽则是对战争失败的解释"以一人而战一国",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自强运动的结构性矛盾。

晚清历史,起伏跌宕,若只是细看某一事件,比如甲午失败、维新失败,以致辛亥何以"革命"?并不容易获取认识。因此,拉开足够的时空,才是建立识见之道。

自强运动的标志,是1861年3月清朝建立总理衙门--外国人将其称为外交部,但在清朝政府结构里,却更像是军机处的一个下属机构,而且是临时性衙门。随着清朝对外关系事务增多,总理衙门实质性的权力逐渐增大,"它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开展一些现代化项目。它提倡新式学堂、西洋科学、工业和交通"。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徐中约分析,"这使它经常遭受到一些死硬的守旧派的挟击,而外国人也时常批评它步伐不够迅速"。

主导成立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最先意识到的正是守旧派的批评,在制度设计上,又在总理衙门之下成立"北洋大臣"与"南洋大臣"两职--将由中央处理的外交事务,分任为"北洋"、"南洋"处理,貌似外交事务仍一秉传统,是地方事务。这一设计看起来很成功,1870年李鸿章获任北洋大臣之后,徐中约评论:"在此之后25年里,李鸿章在天津的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

恭亲王奕的设计,在清朝处理外部事务上,很巧妙也很无奈地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但不是没有代价。这种设计一方面能够满足"拼命做官"的李鸿章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则更强化了外交事务被守旧人士攻击的机会,只是攻击目标由"中央"转向"地方"而已。这种攻击更深刻的因素则是,自平定太平天国始,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汉人疆臣的崛起,清朝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越来越重,权力越来越大。而总理衙门之下的北洋、南洋,不仅延续了这种失衡的结构,而且在制度上强化了。对于清朝而言,这当然是危险。

如此一来,形成死结。历史学家石泉对此问题的认识,极具洞见。在《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里,他描述这种两难:"纯就自强而论,当时情势,苟真欲合全国之力,以大有为,则仍不得不赖中枢之统筹。然姑无论满清统治者是否能有此认识,即令有之,其自身亦未能有充分之人才、实力,以发之自上。则势必依恃汉人实力派之先觉如李鸿章等,始克有济。而李鸿章等又决不可能进入满清统治集团之核心中,以相与统筹全局,合作无间者也。反之,苟因自强工作之推进,而使淮军或某一系汉人势力因而独盛,则自当时满清统治集团之立场而言,其威胁固不下于外患,甚且过之也。"

内患甚至高过外患。如此,既要使用先进人士如李鸿章,又要防止其坐大,这是晚清统治者的现实。换一种描述,自强运动的后期,如何"再造中央"则为清朝核心的国家议题。看起来,能够让人有想象力的机会,是光绪亲政。让这个皇帝像个真正的皇帝,恢复祖上之光荣,这至少是光绪的师傅翁同龢的梦想。

甲午战争,翁同龢及其势力日渐庞大的"清流"一意主战。从事后的中日双方实力与条件分析来看,不谙"洋务"的翁师傅,主战意识确有误国的一面,30年自强运动也就因此失败而一夕断送。但如果从"再造中央"恢复中央权力垄断的思路上看,历史学家郭廷以亦有洞见:"光绪颇欲振作,他的师傅翁同龢亦望一战而胜,树立光绪的威权,摆脱慈禧的控制。"这场战争对光绪很重要,既是摆脱慈禧控制,又是中央建立威权的机会。只是,光绪所用非才,"主战者,为仅能作空论的幻想派"。历史的错位,亦足叹惜。

甲午战争失败,清朝的现代化运动进入新的范式转换,在种种限制条件下,谁能够领导这个国家前进?历史已经过去,结果当然明确。1895年,康有为与孙中山均露头角。

老派历史学家比如郭廷以、李剑农对历史的观察与思考没有后来者那些断代概念的约束,更具连续性,亦更近历史本相。在1946出版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里,李剑农将后世标准称谓的"自强运动"称为"西法模仿时代"--似乎更准确;而之后由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则统称为"维新运动"。这一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剑农分析两个人的不同:"出生务农家庭的孙中山在十一二岁时便表现一种自然活泼的思想,不以做洪秀全第二为污辱。孙幼年所受是西式教育,以科学为基础,对于西方文化的观感是直接的,所以他的思想不涉于玄想。初闻其议论的人仿佛觉得谬妄胆大,然实际很切于实情;出生读书人家的康有为在成童时,便套入理学圈子里去,口口声声要做圣人。康所受教育,是东方的旧式教育,以玄学为基础,对于西方文化的感受是间接的,所以他的思想,总免不了玄杳空洞。初听,觉得新颖,但实际上终不能脱去旧圈套。"

这两个人后来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所以,如果失去综合的连续性的观察,失去对他们面对同样的制度与环境不同选择的思考,很难说能够理解那段历史。在相当的意义上,康有为与孙中山不同道路的选择,亦是中国人寻找国家生存与发展之路的不同方向。够戏剧的是,他们如此不同,却又一先一后进入历史的核心。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因战败求和,派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劻(前右一)和李鸿章(前右二)与英、美、德、日等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为什么是康有为而不是孙中山先闻著于世呢?李剑农解释说:"中国政治向来是奉圣经为准衡的,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因为他对于六经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他的弟子梁启超说:'今日中国闻立宪共和之论而却走者尚占大多数,不引征先圣最有力之学说以为奥援,安能树一壁垒,与二千年之劲敌抗耶。'"

只是,获得进入庙堂机会的康有为,身份将由思想家而迅速转变成政治家,所以我们得以政治行为来观察他的进退选择。清朝那些内忧外患以及结构性矛盾,等待他去破解。

康有为1895年考取进士,3年后,完全是由于他不断上书影响光绪皇帝而带来的声名,总理衙门召见他,问计清廷改革。这个时候,清朝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期间判然有别。甲午战争结束,日本与俄国在远东的争夺越来越剧烈;刚刚跟日本打完仗的清廷,为抗日本,派出李鸿章出使俄国,并签订共同对付日本的《中俄密约》。因此背景,日本朝野上下为对抗俄国,有意与清朝修好关系。俄日两国刚刚安定,1897年德国又借口山东教案派军舰占领胶澳;与清朝有密约的俄国,不仅不帮助清廷,反而派出舰队进入旅顺口;而英、法亦有行动--列强扩张,是激发清廷改革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康有为得以崛起的关键。

比较之下,此时日本的对华政策显得相对温和。茅海建分析:"清朝内部从甲午战争时期出现的极度仇日由此发生了变动,相当多的重要人士表现出亲日甚至联日的倾向,其中有光绪帝、张荫桓、张之洞、刘坤一、陈宝箴……李鸿章出访后制定的清朝'联俄拒日'的外交方针,已经动荡崩析。"康有为当然也在这一潮流里,在保国会《演说辞》中,康有为说:"考日本昔为英、美所凌,其弱与我同,今何以能取我台湾,灭琉球而制朝鲜,得我偿款二万万?"以日为师,以日本维新为样板改革中国,是康有为的核心主张。

舆论运动当然能影响一时,但真正改革需要有权才能实施。所以,康有为的权力之路,才是我们理解戊戌变法的重点所在。中国政治之传统,不脱人事与制度两端,而且先人事后制度。我们需在"人事"之中理解康有为的政治行为及其结果。

与传统中国官员凭同乡、同学、同年(进士)而形成权力资源网络,在熬年资的过程中借此网络而获得晋升机会稍异,康有为创造出一种自壮势力、另造权力体系的方式。1895年,康有为考取进士的当年7月,他与杨锐、陈炽、袁世凯等发起成立"强学会"--这一组织最初宣称的工作是"编刊、译书",但它随后的演变就不再如此单纯。李鸿章迅速提出有意捐2000两白银作为"会费",要求加入此会。林文仁分析:"其时之合肥,正值告别北洋,留京办事之宦途最低潮,韬光养晦之余,其敏感之政治神经,毕竟关注着所有与朝局发展相干系之动向。其时一阵变法浪潮,合肥焉看不出此中之政治可能性?一旦此条人脉打通,至少不致在可能之新局面中,更加边缘化。"但是康有为与强学会拒绝了李鸿章。如果说李鸿章已经边缘,弃之虽可惜,食之却无味,放弃亦无妨,但另一位显赫人物张之洞,最后也被康有为放弃。当时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康有为找到他游说开办"强学会",张提出条件让康放弃"孔子改制"之论便可,结果康拒绝。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