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的幼童留美:朝廷习惯看到压抑的青春
"他们只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
幼童"美国化"的速度惊人,不仅要求改装,有的甚至希望剪掉被清廷视为忠君爱国象征的辫子,有的还加入了基督教。怎样应对这种趋势,在管理幼童的专门机构-肄业局里,儒家正统教育背景、作为委员的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嘉善,与副委员容闳针锋相对:容闳理解、同情幼童,陈、吴则斥之为数典忘祖。容闳在回忆录中批评他们"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而国内攻击幼童事业的声音也一直未曾消歇,有的甚至说幼童能否学业有成尚不可预期,即使学成也不能为中国所用。清政府终于决定将幼童全部撤回。
这一决定让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深为失望。由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执笔,美国多位文化名人联名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信,力请中国政府收回成命。当时因华人劳工问题,美国国内兴起排华浪潮,这些名人盛赞幼童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称赞。"包括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也积极游说,但均未能让清廷改变决定。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中国幼童奉命辍学撤退回国。当幼童由美国撤回时,全体幼童中,只有詹天佑等两人大学毕业。诚如温秉忠所言:"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
好不容易迈出一步的脚又收了回来,谁该为此负责?
按照容闳的意见,首先是陈兰彬和吴嘉善。他在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陈兰彬是"对任何事都不敢负责任的胆小怕事的懦夫",而吴嘉善则应该"送进疯人院或低能者教养所";其次则是在朝中位高权重、又是幼童留美事业主持人的李鸿章。容闳批评李鸿章"不曾挺身而出为学生说话,反而站到保守派一方,同意招回留学生。"
后来的研究者基本都沿袭了容闳的观点,无论是撰《剑桥晚清史》的西方汉学家还是大陆学者,在他们笔下,陈兰彬、吴嘉善卑鄙而自私,而李鸿章则首鼠两端。细按史料,这种说法颇值商榷。陈兰彬、吴嘉善并非顽固不化的人物,像吴嘉善还是个颇有成就的数学家,从史料中也没有发现他们在道德上有多么严重的污点。而以李鸿章的认识水平,他内心并不赞同将幼童全部撤回。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李鸿章还曾特地电告吴嘉善勿急于带幼童回国。同年二月,朝中撤回幼童的呼声甚高,他又函告总理衙门,认为"十年以来,用费已数十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并谓美前总统和驻华公使均函告留美学生颇有长进,"半途中辍殊属可惜"。我们只能说李鸿章面对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不够坚决,硬要说他见风使舵并不公正。
唐绍仪(1862-1938)
"砖缝中的潮气使衣衫尽湿"
赴美120名幼童中,于1882年返国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而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已经陌生的祖国,幼童们有点迷茫,也满怀期待,但很快就陷入了沮丧。
后来服务于中国外交界的幼童黄开甲,把他回国之初的遭遇,透露给了他在美国寄住的一位女士。信中说:"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欢迎的微笑来接待我们这失望的一群。……到中国'海关监督'办事处,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动真迟缓。我们还被暴露在惊奇、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难堪。……为防我们逃脱,特由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格致书院'。……这所书院关闭已经十年,当你踏进门槛,立刻霉气扑鼻,夜间,潮气由地上砖缝中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
清廷关于是否撤回幼童曾经开展讨论,可对于撤回的幼童,怎样助其完成学业,及分配工作等事宜,却没有拟定任何办法。作为直隶总督,又在大兴实业急需人才的李鸿章,努力不让幼童埋没于官场,94名幼童中,头批21名送电信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中由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0名安插于水师的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各处。但正如黄开甲所抱怨,这种"完全不按个人志趣及在美所学"的办法,伤了幼童们的心,他愤怒地质问:"这就是东西双方影响下,中国政府的'进步政策'吗?"并强烈质疑清王朝的统治的合法性,认为其必须彻底改革,"才适合治理它的万千子民。"这里,"美国化"的影子显示出来了。
尽管有种种不如意,回国的幼童们还是绽放了他们的才华。在全体返国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还有幼童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中日、中法两次海战中,7名服务于军中的幼童表现英勇,慷慨捐躯。美国驻华公使特地于1884年中法海战后,照会总理衙门,说"中法闽省之战,中国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扬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兹阅前因,足见深明大义,均能以死力报效,实为不负所学。"最后建议,"尚望贵国于幼童出洋一事,嗣后仍按时举办,将见人才辈出,贵国兴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但这时慈禧已借中法海战撤换全部军机大臣,政局的动荡,加上主持中枢者的缺乏眼光,留美计划终未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