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近代史

中断的幼童留美:朝廷习惯看到压抑的青春

时间: 2016-04-15 18:28:31

家长送幼童出洋,都必须亲笔"具结",并画押,即向政府作出一种免责的法律保证。詹天佑的传记中收录了这份"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幼童出洋肄业局)带往花旗国(晚清时对美国的称呼)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后面还要开列祖宗三代本名,俨然是一纸卖身文书。

詹天佑(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

离襁褓后首次被人亲吻

容闳在第一批学生出发前,先行赴美安排一切。他特访了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波特建议,将30名幼童每两三人分成一组,寄居于美国家庭之中,所有提供膳宿的家庭,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按期给付,这样可使幼童学习英文的效率大大提高。容闳接受了这一提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到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事业命运的建议。当听说中国幼童将寄居于美国家庭时,美国驻华公使十分兴奋,打电报给国务卿说:"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予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的实惠,远比增派我们的军舰来此为佳!"

美国人民没有让他们的驻华公使失望。据美国人勒法吉所著的《中国幼童留美史》记载,"有120个美国家庭愿意接待两名幼童,合计可接待240名,可是年抵达的幼童仅30名","而所有热烈响应的,全是背景优良的家庭"。政客着眼于"更大的实惠",普通百姓不可能如此深谋远虑。美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热诚,从当地教育局长给那些接待中国幼童家庭的一封信中可见端倪。在信中,局长提醒家庭教师们,"当于慈爱之中,仍寓严整之意","应于每日酌留四刻,以便幼童专心温心中国文字","华生尤须令知保身之道,须令其时常浴沐。遇有天变,务必躲避风寒……"可谓关切备至。

幼童与美国的相遇留下了许多趣事。一位幼童回忆:"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当然,我没说出我的尴尬。可能自襁褓以后,这是我首次被人亲吻。"

但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总是最快的。

关于留美幼童的学习和生活,以后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幼童温秉忠1923年曾在一次演讲辞回顾:"第二天,容闳先生分配他们给来自各地的美国老师。老师带他们回去。在以后留美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责任。每一个美国老师家庭负责两个或四个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送入美国学校,不合格的在老师家接受个别补习,做入学的准备。最初,幼童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当他们是女孩。……为了减少困扰,数月以后,幼童向'出洋肄业局'委员呈准改穿美式服装。当时幼童平均不及十五岁,对新生活适应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中国幼童们与一同食宿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谊。……美国老师及监护人那种家长式的爱护,使幼童们久久铭感不忘。"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