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勇营”:八国联军里的中国军团
华勇营配备的武器,是清一色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这在当时的西方正规军中,也没能成为建制装备,由此可见英国殖民者对这支雇佣军的期许之高。
英国战地记者维奇·兰德尔在《中国与联军》一书中对这支队伍有详细的描写:"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548.64米)射击成绩十分优秀。所以带兵军官对他们赞不绝口:'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
眼看手中这柄"利器"已经打磨成形,英国人想要小试牛刀了。
1904年,山东威海卫,图为"中国军团"士兵在英籍军官指挥下练习使用马克沁重机枪。"中国军团"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在1900年与清军和义和团早期作战中,"中国军团"是八国联军中惟一一支代表英军的参战部队。天津战役后向北京进军,参加了解救外国驻京公使馆的一系列战斗。
向同胞开枪
1900年的春天,威英当局按照条约设置租界边界,并在边界埋设界桩。这行为刺激起了威海人民朴素的爱国爱家情绪,抗议活动不断发生。于是英当局便派华勇营武力保护勘界。
华勇营的第二连连长中尉巴恩斯,在军营中写了大量日记,详细纪录了华勇营在1900年前后的活动情况,他把日记结集,并于1902年在伦敦出版,名为《与中国军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这本书是研究威海卫华勇营最重要的文献。
按照巴恩斯的记载:"4月28日晚,英国人已在卧龙西北山后坡等处,埋上了刻有'大英租界'字样的界石25块,李希杰等中国官员就近住在界外的东道头村丛家庙,而英国官员则在华勇营的护卫下在相距三英里外的垛山脚下安营。当晚,附近约600名群众来到东道头村向李希杰等人申诉,村民代表江正己宣读了他写好的《请愿书》,痛斥了清廷官吏的卖国行为并恳请其停止划界"。
然而,和平请愿没有任何效果。5月5日下午2时30分左右,以彭罗斯为首的15名英国勘界人员刚刚埋完第32块界碑,大约有1500多名愤怒的群众蜂拥而至,他们手持铁锹、锄头、木棒和石头迅速逼近。彭罗斯的头部被石块击中,随后他开枪击倒了3名群众,然后朝华勇营军营方向逃窜,并不时向追赶的群众射击。被激怒了的群众毫不畏惧,继续向前猛冲,双方很快混战到了一起。
彭罗斯中尉的头部和腿部被连刺三刀、击倒在地,华勇营的士兵终于向自己的老乡们开枪了,并拼死从人群中救起了彭罗斯。
因为普通百姓不懂隐蔽,很快就成了华勇们的活靶子,19人当场丧生。其中有一人,还是华勇营第四连一名士兵的父亲。面对这悲惨的一幕,该士兵却毫不动摇。即使在他们的英国军官自己看来,这名士兵也有足够的理由离开华勇营,但他还是"坚守岗位",意志坚定地选择了留下。这次流血事件,被称为"威海惨案"。
一条巨龙正被人切割。这是1900年-1901年,英国报纸上刊登关于"瓜分中国和平会章程"的漫画。上面声称"所有中国土地既为万国管辖,任由万国通商"。
华勇营士兵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毫不留情的杀戮,获得了他们的英国上级的一致好评,巴恩斯写到:"在外国军官的指挥下,让他们去和自己的同胞对抗,他们没有吭一声,没有发出丝毫怨言,所有的人都显示出巨大的热诚!"
对于华勇营在"威海惨案"中的出色表现,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向威海当局发了一封嘉奖电报:"向鲍尔中校表示祝贺,为了他的华勇营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