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死:激进苛急组织变革者的毁灭之路
什伍连坐、禁止私斗、鼓励告奸、军功封爵、推行郡县,这些制度虽各有针对侧重,但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对内部恫吓和掠夺的方式,整合整个国家的实力,强化君主威权,使秦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如此变法的结果是,秦国的生产提升了---尤其农业大为发展,粮食补给充足;军中人人好战,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对外战争愈加频繁。
但改革中部分极端的措施,损害了除国君外所有阶层的利益。只强国、不富民的政策必然会引起反弹。在商鞅心目中,国民越笨越好,越穷越好,如此才能利于内部管理,更加无所顾虑地为国卖命。
商鞅的改革是强有力的,但也是虚弱的,因为得到最大好处的只有国君,他是商鞅推行变革的唯一推动力和支持者。除了变法制度本身,商鞅过于激进和苛急的方式更让他走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对立面。
苛急激进不留后路
商鞅被归为法家一类,他的前辈有李悝,后继有李斯、韩非。但从改革方式来看,商鞅的所作所为最为激进和苛急。
商鞅身上具有极端的功利主义思想,这在其游说秦孝公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不成;第二次,改用王道游说,依然不成;第三次,改用霸道,两人才相谈甚欢。帝道、王道、霸道相差何啻万里,而商鞅却能游刃有余转换,轮回兜售。由此可见,商鞅对自己的学说并无底线,只要君主所需,便欣然服从。而同时期的儒家却有极强的原则性,从孟子驳斥梁惠王言利便可见一斑。而商鞅所谓的霸道,就是单纯的富国强兵,本身就是急功近利之举,没有百年基业的长远打算,是促使秦国崛起的速成模式。而这切合年轻的秦孝公的心思:久远,吾不能待。
另一件事也是商鞅毫无原则的印证。商鞅率兵攻打老东家魏国,他与魏国将领公子昂是旧识。两军相对,他利用老交情,相约公子昂前来和谈。话说得极为动听:不忍心攻打,不如相见喝酒罢兵,两家和好。公子昂信以为真,结果觥筹交错之后便成了阶下囚。商鞅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夺走的河西之地,而魏王也吓得赶紧迁都,远避秦国。从这可以看出,利益才是商鞅唯一遵循的原则。
除了不讲原则之外,在对待内部反弹上,商鞅的处理方式更为激进,为改革而改革,不留一点后路---不给别人留,更不给自己留。
他在法令的推行上毫不手软,不给人一点回旋的余地。变法之初,很多百姓不解;后来新法实行,这些百姓又夸奖新法便利。结果商鞅毫不领情,说这些百姓全是搅乱教化之人,下令将他们全部迁徙到边疆去。在他眼里,法令只能执行,不需要理解,更不能议论和更改。这种说一不二的极端作法具有强烈的反智倾向,与法家一向主张的愚民政策完全吻合。而据刘向的记载,商鞅曾在渭河行刑,一次便杀人七百,"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原因只是这些人触犯了新法。
而在与秦国勋贵高管的争斗中,商鞅更是不留后手。第一次变法时,由于太子犯法,商鞅便杀鸡骇猴,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还将另一位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脸上刺字)。而第二次变法时,商鞅为树立权威,又把八年杜门不出的公子虔拉出来割了鼻子。
由于得罪之人太多,商鞅非得车乘十数,前后甲士持刀护卫,十二分警戒,方敢出门。而之前与他一样来自外地的秦相百里奚,也在秦国推行改革,却可便服出行,不用车乘护卫,武士相从,到处受到爱戴;死的时候更是举国伤悲,男女流泪。这与商鞅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对这种极端激进的方式,商鞅自己也意识到国内积怨已深,他亦担心过今后的出路。贤人赵良曾苦口婆心劝慰过商鞅,让他归还封地,缓和民情,不然长此以往,灭亡指日可待。但此时的商鞅已积重难返,对这番话置之不理。
二代接班自掘坟墓
商鞅在秦国纵横十几年,国人敢怒不敢言。秦孝公一死,他便失去了唯一的护佑。
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公子虔率先反扑,告发商鞅造反---这的确是诬告,以商鞅的实力是绝对不可能造反的。而被商鞅得罪过的秦国新任国君也不验证,立即下令追捕商鞅。
商鞅连忙逃亡,隐姓埋名逃到下关,准备投店住宿。结果被一口拒绝:"据商君之法,不验证身份就让人住店是要坐牢的。"被拒的商鞅仰天长叹,悔恨自己作法自毙。
他只得从秦逃到魏,又被魏国拒绝---他用欺诈的手段俘获公子昂,被魏国人恨之入骨。
最后他只得真的起兵造反,但却被那支由他倾力打造的虎狼之师一击即溃。最后,他遭车裂而死,举家被灭。
事实上,虽然商鞅被杀,但他的法令几乎被原封不动继承下来。这说明新任国君需要他的法,但恨他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给原有勋贵一个交代。
如果当初,他有所缓和,公子虔也不至于诬告;如果他给太子留有颜面,太子也不至于立即追捕(商鞅的政策毕竟对国君有利);如果他制订的法令不是如此严苛,他逃亡之际应该尚有落脚之地;如果他不是毫无原则地欺诈魏国,魏国为收揽人才,或许尚可收留他。但这一切假设,都被商鞅激进苛急的方式毁掉了。
他只愿强国,不顾富民;只求国法,不怜私义;只顾公利,不计民生。公权至上、公利唯一的种种做法,只能导致内部众叛亲离:不仅是秦国原有既得利益者的高管阶层全力反对,那些客观上得到部分实惠的底层员工也怨声载道。一个连"弃灰于道者"都要判刑的政策怎会得到人民真心拥戴?
他急功近利的国家主义害了秦国百姓---亲情淡漠,告密四起,人人自危;也害了他自己---二十年的荣光毁于一旦,落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唯一的赢家只有国家,一切利益归于国家,一切荣耀归于君王。在无情掠夺了内部利益和尽力整合全国之力后,秦国蜕变成了一架势不可挡的战争机器,成为人人畏惧的虎狼之国,最后横扫东方。而商鞅之法的幽灵也随之潜入,贻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