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婚姻带来的家庭悲剧
就在李白长期奔走无成,深受困顿落寞煎熬的时刻,他终于时来运转,接到了唐明皇的诏书,命他进京朝觐。李白临行之前,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反映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感慨,大有欢欣之余而又对家庭问题的不满意。诗言: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在这首诗里,透露出两项涉及到家庭的事情:一是他的两个孩子尚小(此指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见到久别的父亲后高兴不已,欢喜地拉着他的衣衫寸步不离;二是对轻视于他的家中妇人很不满意,并用了汉代名士朱买臣的典故予以斥责。
李白用此典故,当出自两方面寓意。一是因为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又无所建树,这样没能得到同居妇人的理解和尊重,还嫌弃他无能。先是刘氏鄙弃离去,后是"鲁地一妇人"也多有白眼非言,均属买臣之妻一类的世俗小人,给自己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痛苦,故用典嘲讽之。二是两个小孩因前妻所生,故未能得到同居妇人很好的照顾,使自己心感不安,便用典告诫"鲁地妇人":你可要尽心照看好他们,等我做了京官,不会亏待你的!
从李白奉诏进京,到后来被迫"赐金还山",在开始以开封为中心地(十载客梁园)的长年漫游的日子里,他仍将两个孩子寄居于山东的兖州原地。在这段漫长岁月里,他曾经回返过兖州,同孩子们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还曾在客居地款待过挚友杜甫。但不久他返回开封后,就同定居于此地的已故唐代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举行了婚礼,做了宗家的招赘之婿。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曾在十年之内几经起落、三度为相,纯属是贪赃枉法、祸国殃民之徒。他最后一次窃取宰相,是因无耻逢迎韦后及武三思而得来的。后来唐玄宗起兵诛灭韦后阴谋集团,也将宗楚客一并处死。
虽然无论宗楚客身前死后,在朝野舆论里均是声名狼藉,但离奇的是李白并不计较这些东西,他仍然自认能有"相门之女"做妻子,就深引为荣!这样不计较配偶家风是否有清望,而志在联姻于高门的择偶作风,实为唐代其他汉人文士中所罕见。
既然李白重新组织了"家庭",又在诗里表现出同宗夫人感情也不坏,就应当赶紧把孩子们接到身边,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得到学习与成长的正常环境。然而,这足使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日子,竟然一天都没有到来,只能属于他们不能成真的美梦!对于这一点,李白深感负疚,也对偏居乡野的儿女们牵肠挂肚。这样的情绪不时出现在他的诗歌里。在友人杨燕与他作别而要去东鲁时,极大地触动了他的相思之情。他还在赠送友人的诗里写道:"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
后来李白还单独写诗给这姐弟俩,托人带去东鲁,以寄托自己的无尽怀想。这首题为《寄东鲁二稚子》的诗道: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谁复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犹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在这首诗里,李白披露了一些他家中的情况:一是有了少许的农田,还有一处酒楼;二是长女平阳当有十三四岁了,小儿子伯禽也长得跟姐姐差不多高了。李白同这姐弟俩已分别了三年,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住在宗府,属于赘婿身份。宗家的那些深受内地传统观念熏染的七姑八姨们,想想也不会对他有太多的尊重,而夫人呢,也不会接受他和前妻育养的两个孩子,哪怕是表面上愿意来哺养他俩。这事儿李白有没有主动提出过呢?现已无案可查,看来是他感受到了某些始料未及的家庭内的压力,不方便主动讲。或者他提了出来,却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只得怅然作罢。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李白与宗夫人新婚不多久,就匆忙远遁,浪迹天涯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从表象看,李白跟宗夫人之间,感情上还是挺和谐的。在李白长年累月浪游于外时,给妻子写下了不少的相思之诗,又以妻子的口吻,数次写下思念于他的诗作(代内赠诗),想象着爱妻时而倚门待归。
为何李白又偏要游滞于外、偏不归家呢?从他们之间的"往来赠诗"中,有没有透露出某些个中原因呢?也许细找一下,还是有所发现的。在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诗里,有此几句: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朱帘。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这里李白以燕自喻,说自己并非不爱恋华丽的屋宇,如燕子般与妻子时时相拥在爱巢里,但迫于"宗府"的俗习势力,只得长年漂泊不归,我还不如一只年年春归的燕子。因为,容不下自己雏燕的巢穴,是不能感受于完整家庭温暖的!
在李白《自代内赠》诗中,也隐约地说了几句:"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这里李白以妻子的口吻叙说,他们刚刚鸾凤和鸣,就"雄惊雌各飞"了,那只雄凤如游云一般,一去再不见归来。是什么难言之事,使得李白孤飞远走呢?也许是因为宗府内壁垒森严,难以迁就李白本人,更难容留下他的两个孩子!此间李白的心思,是在想寻找一个相对合适的落脚地。这样便有了"话语权",再把他一家人聚合在一起,免除三地相思牵挂之苦。
但残酷的现实,阻止了他这一愿望的实现。自李白离开长安后,社会上对他的非议相当之多,主要是嘲笑他无论仕途还是生活上,都以失败而归结,这使得李白的进取空间大受挤压。艰难求索途中,李白不得不以一个"正宗道士"的身影,闪现于世人面前。有位非常同情他的好友,就传神地描述他驾车访道中,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
唐天宝十一年(755年),李白已到了五十五岁。这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甚猛,仅在八个月内,就攻进了西部重地潼关,唐玄宗仓皇之间逃往成都。此时,李白也上了庐山避难。不久宗夫人为躲避战火,也跑到庐山找着了丈夫,两人终于因战乱缘由而重新团聚了。远在东鲁的子女们,让李白担心起来,魂牵梦绕。恰逢他的门徒武谔从西部来访,并十分仗义地表示愿意率众去把孩子们接到庐山。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阻碍,这一计划并未实现。
此时宗夫人迷恋上了"道仙之术",并拜师于奸相李林甫之女李腾空的门下,李白也并赠诗溢美了这两位相门之女。后来李白下山随从永王李璘起兵勤王,李璘转而妄图另立中央的阴谋挫败后,李白受此牵连,遭禁于浔阳(今九江)大狱里。宗夫人曾经为营救李白出狱而不避风险地东告西求,他被远放夜郎时,宗夫人还同其弟专程前来送别,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真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