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古代史

赵氏孤儿的真相:晋国公卿斗争白热化

时间: 2016-04-15 18:14:57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是否会为其宗族向栾氏复仇?赵氏和栾氏分别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赵氏自不必说,赵武凭借其聪明才干迅速成为晋国的执政卿。其孙赵襄子毋恤在公元前453年与韩、魏一起共灭智氏并三分晋政,开创了此后赵国的百年基业。1988年,考古人员曾在山西太原(赵国都城晋阳)金胜村发掘了一座大型的东周贵族墓葬,即被认为是赵襄子之墓。其中出土随葬品近3000件,仅青铜礼器就多达1402件,其规模之大,在整个东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无与伦比,充分展现了当年赵国国力的强盛。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盛酒器栾书缶,是一个叫“栾书也”的晋人为彰显祖先功绩而铸造的宗庙礼器。从器身上的铭文可知,他所追忆的对象,正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权臣栾书,而这个人其实才是导致赵氏灭族的幕后黑手。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盛酒器栾书缶,是一个叫"栾书也"的晋人为彰显祖先功绩而铸造的宗庙礼器。从器身上的铭文可知,他所追忆的对象,正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权臣栾书,而这个人其实才是导致赵氏灭族的幕后黑手。

而栾氏的结局,虽然文献缺徵,但一件传世文物,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代权臣落幕后的悲凉。这件文物叫栾书缶,是盛酒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通体素面无纹,器颈至肩下有嵌金铭文5行40字,云:"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这件器物长期以来被当作春秋时期的晋国所有,因而得名"栾书缶"。但实际上,在东周时期,"缶"这类酒器却仅仅盛行于南方的楚文化区域。铭文中的"择其吉金"四个字,也正是当时江汉平原一带流行的吉语。与此相对,春秋时期,华夏诸族用来盛酒的多为方壶或者圆壶,国内历次考古发现中,至今未见到有一例三晋贵族使用缶随葬的现象。

难道说这件"栾书缶"的主人不是栾书?分析它的整体形制和装饰风格,我们确定其制作年代应该在战国初期以后,而栾书主政的晋国此时早已一分为三,所以这些铭文的正确解读应该是:"栾书的后代子孙'书也'选择上好的金属铜,在正月乙丑日铸造了这件缶,用以祭祀先祖。"无疑,"栾书也"将其先祖"栾书"视为本族历史中最为杰出的人物。然而,身为晋国贵族之后,他为什么会选择用异国之物来作为铸造铜器的模本呢?更何况这还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宗庙祭器。

根据《左传》的记载,在执政晚期,护国有功的栾书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弑主。公元前575年,在取得晋楚鄢陵之战的巨大胜利后,晋国国君厉公变得日益骄横,独断专行,大力提拔佞幸,残酷屠杀有功旧臣,并不断排挤和打压栾书,引起朝政恐慌。权欲极强的栾书终于忍无可忍,决定铤而走险,他与荀偃合谋,趁着厉公出宫游玩的机会将其刺杀。尽管栾书最终取得了这场政治赌博的成功,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后迎立的年仅20岁的晋悼公"周"却少年老成、年轻有为。"周"迅速操控了朝政大权,大力提拔栾书昔日的仇敌赵、荀、智等族,以钳制一门独大的栾书。在公元前560年晋国新的阅兵授将仪式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栾书的身影了,此时的栾书,被其子栾魇所代替,但也仅仅是一个位列第五的"下军将"。栾氏一门不复昔日的叱咤风云,一呼百应的盛景也无从再现。

更为可叹的是,栾书执政期间树敌过多,又加上子孙"汰虐已甚",不知收敛,终于在栾书下台20年后,其孙栾盈遭人诬陷谋反而被驱逐,晋人打出的旗号就是"讨伐弑君者之后",真可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栾氏一支亦被族灭,仅有栾鲂只身逃到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避难。

公元前403年左右,宋悼公迫于周边形势,将都城迁到了今天的江苏徐州彭城,商丘一带便归楚国所有。栾书缶出土于河南辉县附近,由此可以推测,栾氏一族并未随宋人东迁,而是选择继续寄居在楚国北境。但由于栾书曾领导晋国军队在鄢陵重创楚军,杀人无数,甚至射瞎了楚共王的一只眼睛,可以想见,楚人对待其后世子孙的态度,必定不很友善,导致栾氏一支在政治上难以有所作为,从此渐渐没落下去。

当然,栾氏的灭族是否是赵武暗中主导的结果,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左传》中的一条记载却暗示了这种可能: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在晋国诸族决定共攻栾氏时,"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很显然,30多年后,赵氏仍未忘却当年"下宫之难"的仇恨,只是在暗中蛰伏、寻找着合适的时机。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赵同、赵括之死与栾书难逃干系。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