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真相:晋国公卿斗争白热化
赵武是日后三分晋室、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先祖,如果他的生母曾经有过不堪的过去,对赵国王室而言恐怕是极不情愿的事情。为避先祖之讳,达到褒扬祖先、塑造政权合法性的目的,韩、赵两国史官恐怕都会在国君的授意下为真实的家族往事"涂脂抹粉"。再加上战国时又十分崇尚侠义之风,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这样的忠义之士更易于被人接受而广为流传,从而迅速掩盖了原本寂寂无奇的史实。太史公蒙冤受宫刑,二十年忍辱负重,对忠臣蒙冤昭雪、奸臣难逃天道轮回的故事估计也是青睐有加,以至于即便出现文意前后矛盾的失误,也要将其收录在内。所爱者不仅仅是它的"奇",更是其中展现出的忠肝义胆、快意恩仇。之后,汉人刘向又将其全篇纳入了《说苑·复恩》及《新序·节士》等篇,在儒林中广为流传,并成为元杂剧创作的最初范本。
人物关系网,根据《左传》的记述勾勒而成,其中庄姬与赵婴之间的不伦之恋,才是造成下宫之难的导火索。
此外,《左传》对屠岸贾也全无记载,如果他确是晋国政坛上翻云覆雨的权臣,又如何会在史料中全无着墨呢?而且晋国政权历来由赵、韩、士、栾、、中行等世家大族轮流执掌,升擢有序,断不会突然出现像屠氏这样一个全无身世背景的弄臣。再者,晋国地位最高的大臣是中军元帅,其它六军将、佐则相继次之,屠岸贾区区一个司寇又如何能调动军中诸将攻杀赵氏?因此,有学者指出,屠岸贾可能只是太史公为成一家之言、服务于忠奸斗争主题而虚构的人物。既然如此,谁才是铲除赵氏的"幕后黑手"?
细查史料发现,晋国后期,公卿争权的斗争渐入白热化,、中行、智、范等名门望族也和赵氏一样,在权力斗争中惨遭灭门之祸。赵氏一门自赵盾之后,势力发展极其迅速,俨然有凌驾于众卿之上的趋势,除赵盾之子赵朔任职为卿外,赵同、赵括及赵婴分别任职中军大夫和下军大夫;晋宣公十二年赵朔去世后,赵同、赵括皆升任为卿,赵穿之子赵旃也被任为卿职。赵氏一门三卿,加上能力颇强的赵婴,其势力在晋国诸卿中首屈一指,自然招致其他家族的敌意。《左传》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在赵庄姬向景公告发赵同、赵括谋反时,"栾、为徵"--栾、两大家族均是极为重要的证人和预谋者。赵婴在遭到驱逐时曾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已预见到栾氏对赵氏权力地位的觊觎。但赵同和赵括均不以为意,最终给栾氏最杰出的政治家、晋国当时的执政卿--栾书以可乘之机。
栾书,谥号"栾武子",是晋国后期有名的权臣与能臣。栾氏是姬姓旁支,与晋国国君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晋景公三年,晋楚之战,"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自此栾书开始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九年后,栾书已升任中军元帅,开始执掌晋国政权。这在晋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自然也会遭到晋国其它诸将的非议,这促使栾书急于在国内政治上打压对手,建立威信。
栾氏与赵氏的矛盾由来已久。在晋楚为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而发生的之战中,多数将佐包括栾书,鉴于楚人北上势头正劲,不欲与楚争锋,但赵同、赵括却力主克敌。其时,同、括尚未为卿,却敢于在对楚问题上公开拂逆众卿之意,显然是骄横得过分了。赵氏就此埋下了与诸卿分立的隐患。晋景公十五年,为与楚争夺郑、蔡二国,赵同与赵括再次主战,与众将佐对立,赵氏在政治上也日益陷入孤立的境地。
正所谓"族大多怨,常成怨府;族大逼君,易为君仇",赵氏诸卿居于高位,却不知谨慎自处,当家族丑闻爆发、庄姬告发赵氏谋反时,志在立威的栾书必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遂联合诸军将佐共攻赵氏。晋景公也自然乐于见到诸卿相争而便于公室的统治,赵氏灭门的命运由此而定。试想如果没有势力相匹敌的政治敌手的介入,单凭一个妇人的片面之词,如何能扳倒家甲数千、身兼两军之职的赵氏一门?
不过栾书真正在意的只是赵氏家族的财富与地位,并不想将所有赵氏诸支赶尽杀绝,栾氏独大的局面也不是其他诸卿所希望见到的状况。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晋秦麻隧之战时,有"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而"赵旃将新军,至佐之"之语,赵穿之子赵旃仍厕身于晋卿之列,可见他这一系并未受到牵连。如果确如《史记》之言,下宫之难是屠岸贾公报私仇之举,那么对待同气连枝的赵旃,又如何能坐视不理呢?因此,导致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应是政治上的相互倾轧,而庄姬丑闻正是这一事件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