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古代史

汉宣帝:一举解决了匈奴和西羌问题的雄主

时间: 2016-04-15 18:14:14

利用匈奴内讧

为了让八方来朝,汉宣帝煞费苦心,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设立西域都护府;二是使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大汉。

汉宣帝深切了解西域在汉与匈奴当中的重要作用,于是继续开发西域成了他的首要目标。首先,他推行汉武帝时期在西域的屯田策略,即招募士兵前往边塞耕地、生活。屯田的士兵不仅帮忙解决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还可以成为一支稳定西域的重要力量。公元前68年,宣帝派遣侍郎郑吉等屯田渠犁,准备粮食,以出兵打击与匈奴相好的车师国(现新疆吐鲁番一带)。第二年,郑吉攻破车师,因功升为卫司马,兼任"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也就是西域都护的前身。

公元前60年,匈奴内讧,其在西域地区的统治者--日逐王归附汉朝,西域成为汉朝的势力范围,原来日逐王在西域设立的僮仆都尉一职被汉朝设置的西域都护一职代替,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史料记载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

除了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打击匈奴上,汉宣帝也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主动的策略。公元前72年,宣帝即位不久,匈奴就西侵乌孙,乌孙王及嫁给乌孙王的汉公主请求汉朝出兵援助,宣帝毅然选派5位将军率领15万骑兵,合乌孙军队共20万人共击匈奴,这是西汉对匈奴作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用兵。第二年,校尉常惠率军攻入匈奴右地,大获全胜,有力地打击了匈奴,造成匈奴在北徙过程中,牲畜民众损失惨重。此后匈奴内讧加剧,五单于争立,后发展至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两部对立的局面。汉朝乘机扶立呼韩邪单于,并促使他于公元前51年入觐汉宣帝。

对于这次意义非凡的入觐,汉宣帝非常重视,并让大臣们讨论。有人认为,呼韩邪单于并未奉正朔,应如诸侯王的礼仪接待之。入觐之时,单于应向皇帝称臣,说"臣昧死"("昧死"为当时臣下给皇帝上奏时的用语,用以区别上下等级),并再拜,位次则在诸侯王之下。但汉宣帝综合考虑之后,认为自己之德未能覆盖到匈奴,故对呼韩邪单于应以客礼待之,位在诸侯之上。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其礼仪是,朝拜时只称藩臣而不报名,宣帝赏赐了他玺绶、冠带、衣裳、安车、驷马、黄金、锦绣等等,并派专员去为 单于做向导至长安,宣帝登长平阪,传诏单于免予拜见。呼韩邪单于来归是个大事,所以所经之路的两旁人山人海,"蛮夷君长、王侯"以及各类人等数万人夹道欢 迎。宣帝登上渭桥后,数万人齐喊"万岁",声振屋瓦。此后宣帝在建章宫为呼韩邪单于举行欢迎宴会,并让他观赏宫廷所藏珍宝。

整个礼仪表明,汉宣帝以"礼"实现了天下归于一的理念。此后历代王朝的朝觐礼仪几乎都是这次汉宣帝与呼韩邪单于会见礼仪的翻版。

ck572756b
赵充国主动请缨出兵西羌(连环画)。

征服羌人

在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除了匈奴,另一个难缠的对手便是西羌,其族人当时大体活动在河西走廊一带。武帝时,匈奴试图与西羌联合,共击汉朝,甚至承诺在夺取张掖和酒泉后,把这两地划给羌人,若这一计划实施,则堵塞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1年,在匈奴的鼓动下,羌人再次发动叛乱。汉宣帝让当时的御史大夫丙吉拣选可以领兵平羌之人,这时候,76岁的老将赵充国主动请缨。本来无 论是资历,还是对少数民族的熟悉程度,赵充国当之无愧,但汉宣帝嫌他太老了。谁知赵充国说:"谁都没我合适!愿陛下把这个重任交给老臣,包您放心!"汉宣帝一看他如此坚持,就笑着说:"好吧!"由此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赵充国到前线后,审时度势,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急于军事进攻,而是要逐渐瓦解羌人内部松散的同盟关系,使它不攻自破。但是主战派给汉宣帝上书,说要尽快在7月份水草好的时候带30日口粮完成出击,即便不能全歼敌人,也能够夺其畜产,掳其妻子孩子,使其元气大伤,否则等到冬天,汉军的战马势必羸弱,无法完成出兵的任务。这正合汉宣帝的意--他当然也想要速战速决,以免横生枝节。所以他就把这封奏疏下发给了赵充国,没想到赵充国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如果每人每马带30日口粮的话,则每匹马要自驮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再加上衣服兵器等,负重太多,难以追逐。敌人看见大军来了,就逐水草、入山林了, 你又能奈他何?若他们再据险堵在前面,后面再封堵粮道,则汉军就很危险了。所以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策略,即军事斗争与分化瓦解相辅相成的策略。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