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专机连夜回国,2025年第一次大仗,将在中国邻国之间打响?
莫迪连夜从沙特赶回新德里,印度军方进入战备状态。
2025年的第一场大仗,可能真的要在中国的两个邻国之间打响。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突发枪击,25名印度游客和1名尼泊尔人丧生,数十人受伤。
莫迪中断外访,连夜召回军队高层,召开内阁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
印度舆论一片沸腾,情绪激烈,电视台滚动播放的,不是袭击现场,就是军队演练。
莫迪没有迟疑,内阁会议结束后,一连串报复措施接踵而至。
第一个重拳,就是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
这是1960年签的协议,60多年来,即便战争都没停过的事,印度这回真动手了。
印度河从印度流入巴基斯坦,是那边农业的命根子,灌溉、发电、饮水都靠它,现在印度突然掐断水源,对巴基斯坦来说,无异于刀架脖子。
紧接着,印度又对边境下手,关闭了两国唯一的开放陆路通道阿塔里综合检查站。
这个检查站,不光是人来人往的通道,更是象征性的大门,从2000年代初印巴和平进程起,
货运列车、朝圣者大巴、医疗援助车,全靠这条通路来往。
这一关门,意味着不仅贸易停滞,信任也被拉闸了。查边境的,不再是移民官,而是荷枪实弹的士兵。
紧接着,印度又一刀切断了南亚多边联系。
SVES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机制,本来是为了推动一体化,现在印度宣布中止这项计划,对象只有一个巴基斯坦。
以往,这项机制让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和经济论坛得以顺利举办,印度大学的讲堂上经常能看到巴基斯坦的学生,医生也能互访会诊。
现在,这些人全部限时离境,未来不得再入境。
对南亚而言,这不仅是外交封锁,更是对区域一体化的重击。
从1990年代起,南亚国家就在尝试效仿欧盟,建立一个松散的经济联盟,SVES机制是这个努力的重要一环。
现在,印度的动作等于是把门锁死,还顺手扔了钥匙。
这也让整个南亚地区的合作氛围变得更加紧张,本来就因边界争端、民族矛盾、宗教冲突而千疮百孔的信任,如今再添裂痕。
巴基斯坦方面当然不会坐视不理,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立刻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公开表示,巴方将采取“坚决且对等”的反制措施。
但巴方的难处也不少,经济滞后、财政吃紧、债务压顶,偏偏国内恐袭频发,安全局势一团乱麻。
在这种局势下,要硬扛印度,压力山大,可如果什么都不做,国内的反对派又会骂政府软弱无能。
而对于印度来说,这场冲突也不只是国家安全问题。
莫迪的人民党在去年选举中胜得并不轻松,大城市选民投票率下滑,年轻人就业难题暴露,农民抗议不断。
印控克什米尔原本被认为已“稳住了局面”,没想到这场突袭像是当头一棒,打醒了幻想。
而今,莫迪需要一场“对外的胜利”,来换取“对内的支持”。
就像2019年那次普尔瓦马袭击,那一次印军越境轰炸,空军对空战,舆论一片欢呼,莫迪成功连任。
这一次,会不会重演?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的国际反应也不同寻常。
美方第一时间与印度通话,表示将“全力支持印度追责恐怖分子”。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表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以方坚定站在一边”。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强调印俄伙伴关系,支持印度“维护国家安全”。
这三个国家同时表态支持印度,这在过去印巴冲突中并不常见,这无疑给了莫迪更大的底气。
反观巴基斯坦,国际舆论并不友善,欧洲各国多半只是“呼吁克制”,并未明确表态。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当前局势正沿着一条危险的路径推进:边境停运、人员驱逐、外交交恶、水源切断、舆论升温……每一个步骤都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反应。
接下来的几天,将决定南亚的命运,如果双方都不愿让步,那这场“2025年第一次大仗”,也许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