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军火上浇油,不顾中国红线
南海的浪,还没平,菲律宾就又往火上浇了三把油,一边是“坐滩船”锈迹斑斑苦撑待拆,一边是菲军、政、外“三枪齐发”,步步踩踏中国的红线。
可惜,这三枪不仅没打出实质成果,反而把自己推向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国的回应看似温吞,实则滴水不漏,步步为营,精准拆招,菲律宾的“南海剧本”,正在一页页被撕碎。
军事冒进
菲律宾的“第一枪”,打在了仁爱礁,本来,这艘“坐滩”了二十多年的破船,“马德雷山号”,早就锈得快散架了,可菲律宾不仅不想着把它拖走,反而变本加厉。
试图对其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还换着花样搞“兵分二路”“三路突袭”,妄图绕开中国海警的拦截线,搞一波“偷渡成功”。
结果呢?水炮一响,计划泡汤,中国海警根据法律程序,连续采取了警告性水炮驱离等措施,拦截行动有理有据。
显得既专业又克制。菲律宾船只一次次想“强行冲线”,却次次被精准拦截,连个“物资包”都没扔上去。
从部署密度到执法手法,中国海警的“滴水不漏”,让人看出了什么叫“有备而来”,国际观察人士通过航道监测数据指出,中方对仁爱礁海域的实际控制力,几乎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封锁,菲方任何动作都逃不过“天眼”。
而“马德雷山号”的现状呢,锈蚀严重、结构脆弱,连《华尔街日报》都直言已经“濒临解体”,菲律宾越想“保”,它烂得越快。
补不上、修不成,连人都换不了,真要说“气数已尽”,一点也不夸张,菲律宾越是疯狂闯关,越是暴露了自己的焦虑和无力。
踩红线还想洗白?
在仁爱礁折戟的菲律宾,并没有就此收手,反而朝着更敏感的方向开了第二枪、第三枪。
外交上,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突然“嘴炮开火”,对中国参与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以及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进行无理指责,言辞激烈,毫无根据。
这不是偶发,而是“惯犯”,他此前多次发表攻击性言论,充满冷战思维,显然是有组织、有预谋地进行外交挑衅。
而真正捅破天的,是菲律宾对台海问题的插手,台当局所谓“外事部长”林佳龙窜访菲律宾,根本不是什么“正常交流”,而是赤裸裸地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对中国来说,这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中方毫不含糊,第一时间表态:“菲方踩踏中方红线的行为必将付出代价。”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警告的前奏,中国驻菲律宾使馆随后严正驳斥特奥多罗的言论,直言其“傲慢与无知”,并敦促其“走出冷战思维”。
对于台海事务,中方更是提高了措辞等级,暗示将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甚至可能突破南海范围,形成更广泛的战略回应。
从外交层面来看,菲律宾显然想“拉盟友下水”,借美日等外部势力壮胆,但问题是,这种“以小搏大”的策略虽热闹,却非常冒险。
既踩红线,又想洗白,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中方警告升级,东盟也不买账,连原本的“同情票”都渐渐稀释。
战略误判
菲律宾的“三枪”齐发,表面看是“主动出击”,实则是“无能狂怒”,南海局势之所以越搞越乱,根子在于菲律宾不断撕毁默契。
早前菲方曾承诺拖走“马德雷山号”,但新政府上台后翻脸不认人,转头又试图夹带建材搞加固,哪怕中菲曾短暂达成补给模式的临时安排,菲方也总是“阳奉阴违”,破坏共识。
这不是误操作,而是战略性冒进,他们不仅想在南海闯关,还把手伸向台海,试图通过“碰瓷”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博取支持,借机拉拢美日,抬高自己的地缘政治价值。
但算盘打得响,现实却打脸,中国的反制目前还只停留在海警执法层面,尚未使用更广泛的经济、军事、外交“组合拳”。
但压力已经显现:菲律宾在军事上进不得、外交上失人心,除了美国偶尔撑撑场面,其他国家都在呼吁“和平解决”。
中方的态度其实很明确:着眼全局,重在稳定,但底线不能动,只靠海警就能让菲律宾步步受挫,说明中方的“未发之力”才是最可怕的。
未来若菲方继续挑衅,不排除中方会启动更系统性的反制措施,届时代价恐怕就不止“水炮”那么简单了。
菲律宾若真想止损,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对话轨道,认真履行承诺,别再试图“骑墙耍滑”,继续消耗,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
三枪放完,菲律宾没捞着便宜,反而把自己推向了更危险的十字路口,军事挑衅失败,外交口水打空,台海插手惹怒中国,三管齐下,却一举破功。
中方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用“滴水不漏”的防守和有理有节的反制,牢牢掌控着南海局势的主动权,菲律宾想“以乱求变”,结果只是在自损威信和信用。
“坐滩船”的命运,其实就是菲律宾战略误判的缩影:补不上、拖不走、加不了固,气数已尽。
红线不容踩踏,游戏不能乱来,南海的和平,不是靠挑衅争来的,而是靠守规矩、讲诚意维护的。
现在,球已经踢到菲律宾脚下,是继续硬冲、走向更大的对抗,还是及时止损、回到谈判桌前,决定权在马尼拉,但后果,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