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自己发现一奇怪现象:中国歼11战机,几乎成了收拾美军的主力
2022年12月21日,一架美军RC-135侦察机在南海国际空域转悠,中国海军的歼-11就贴上来了,距离拉到20英尺,美方说这操作不安全,差点擦枪走火。
印太司令部后来放了视频,画面里歼-11的机影清晰,飞行路径稳得像在自家后院遛弯。
转眼2023年2月24日,又是p-8A反潜巡逻机,美方带了CNN记者上天,结果歼-11挂着空空导弹,从左翼500英尺外跟了整整一小时多。 这回不是擦边,是堂堂正正的伴飞,展示实力又不越线。
10月24日的事儿更惊心,一架B-52轰炸机飞南海,中国歼-11从侧后切入,距离不到10英尺,五角大楼直呼不专业。 印太司令部和空军太平洋司令部都发了声明,视频显示歼-11的动作迅猛,但没真动手。
欧洲新闻网和美联社报道说,这距离3米出头,B-52的机组估计捏了把汗。八月份还有一桩,p-8A靠近海南和西沙,中国空军歼-11升空拦截,视频里机身涂装分明,美方承认这是常规回应。
到2024年,央视纪录片曝光了两架歼-11对峙四架美军F/A-18舰载机,南海上空火控雷达锁定,美机最终撤了。
这些事儿加起来,歼-11的影子到处是,美国人翻报告时,肯定得挠头:为什么不是更新的型号?
歼-11这家伙,说白了是苏-27的“中国版”,上世纪90年代引进技术后,沈阳飞机公司搞出来的。
2014年,一架歼-11B截了p-8A,五角大楼开记者会吐槽。 但这些年迭代不少,换了国产WS-10发动机,航电系统也升级,挂点能带8吨弹药,对空对地都行。它的气动布局继承了苏霍伊的传统,近距格斗时稳如老狗,不易被外机气流搅和。
飞行员坐进去,千小时训练不是白给的,能拉高G转弯,贴翼飞几秒不抖。成本上也实惠,远低于歼-16那级,服役时间长,折旧慢,正好适合日常巡逻。
美国统计的180起事件里,歼-11占了大头。 五角大楼10月17日解密了这些,视频照片一大堆,从2021年底算起,印太地区风险操作翻倍。
海军作战部长丽莎·弗兰切蒂上任后,直言空中遭遇太多,得加强交流,避免擦枪走火。 她在2023年11月旧金山峰会提了这茬儿,说歼-11这些拦截让美方担心升级成大事。
为什么中国空军钟情歼-11干这活儿?说到底是实用主义。
杀鸡不用牛刀,歼-20是隐身王牌,超视距打仗的主力,雷达信号独特,频繁露面容易被对手摸清套路,研究反隐身战术。 歼-11呢?3.5代水平,经验足,飞行员对它熟门熟路,能做极限动作,保证拦截成功率。
和平年代,先进机型藏着掖着,歼-11顶上,消耗寿命也划算。就像老工人带新人,歼-11这些年磨炼出一堆老鸟,技术传下去,空军整体实力稳升。
歼-11的“主力”地位,还反映了空军建军的务实路子。从苏-27引进,到自己生产,沈阳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迭代航发、火控系统,现在它能挂中国某型空空导弹导弹,雷达抗干扰强。
拦截任务考验的就是这个,近距贴飞,气动外形得抗扰,歼-11的鸭翼布局帮了大忙。美方报告里,2023年10月那次B-52事件,歼-11投放照明弹,274米外操作,B-52机组得赶紧转舵。
这些细节,专业分析家看得出是中国在练兵,常态化巡逻下,飞行员小时数堆上去,动作如教科书。
歼-11这“奇怪主力”,说白了是平衡艺术——够强不炫耀,守土有底线。
和平靠克制,实力保底线。歼-11的“主力梦”,其实是场安静的守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