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拳打到美国痛处,沙利文隔空喊话,美国要“喘不过气”了
过去我们常听到的是,美国一边享受全球供应链带来的红利,一边通过种种方式试图“卡”住中国的“脖子”。
如今攻守易形。
美国向来冷静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公开场合称中国的一项新规定让美国制造业“寸步难行”,甚至动员盟友“不能坐视不理”。
到底是什么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奶酪”?
沙利文的“求援”背后,美国的军工命脉被谁“卡住”了?
日前,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一则短文,内容是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上发表了一番罕见的“求援”言论。不是平时对中国颇为强硬就是要拿各种理由满口制裁,可这次,他竟然说中国正在“卡美国制造业的脖子”,还呼吁其他盟友必须对此采取行动。
沙利文口中的“卡脖子”指的是中国颁布的一项名为《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的新规。这项条例并非立竿见影的措施,而是将从今年12月1日正式生效。所谓“两用物项”,是指那些既可以用于民用,也能用于军事的物项。
未来,任何涉及军民两用的商品、技术和原材料,都将在出口时接受更严格的监管。美国听闻此事,自然是急得如坐针毡。说白了,这个条例在某种程度上掐住了美国军工产业链的关键“命脉”。
美国军工产业对中国的依赖,恐怕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例如,稀土元素广泛用于导弹、激光系统和其他高精尖的军事设备中。而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这些年来,美国也试图自力更生,想要在本土建立一条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可进展并不顺利。要想短时间内替代中国的稀土资源,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仅仅是稀土,电子元件和各种关键性组件,美国也对中国有着高度依赖。打个比方,假如这些原材料无法从中国进口,美国的战斗机和导弹都会受到影响。美F-35这款战机的雷达系统需要镓和锗这样的稀有金属,而这些原材料主要来自中国。
于是,当美国在这方面四处碰壁后,F-35的生产交付就被拖延了很长时间。如今,中国出台的新条例更是让美国军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未来这些原材料的供应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这也难怪沙利文会如此紧张,隔空喊话,说中国掐住了美国制造业的“命门”。
沙利文的喊话显然带有几分无奈,但美国会有今天这样的“卡脖子”现状,并不是中国一方的主动行为,而是中美贸易战的激烈博弈一步步导致的。
大家还记得前几个月美国的种种制裁吗?以所谓的“涉嫌向俄罗斯输送无人机”为借口,美国对两家中国企业和一家俄罗斯企业实施了制裁,甚至把六家中国企业列入了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而且,美国还修改了针对中国企业的相关条款,进一步限制这些企业接触美国的商品和技术。
面对美国的频频出招,中国显然不可能忍气吞声。毕竟,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并非“独创”,而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美国过去几十年对其他国家搞“技术封锁”可谓驾轻就熟,如今不过是尝到了“反制”的滋味。此举不仅是对美国不断制裁的回应,更是向美方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
美国“制裁成瘾”,中国有力反击
如果说中国的出口管制让美国感到“喘不过气”,那真正的原因远不止于此。以往,全球供应链形成了彼此依存的关系,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产业上,美国的产业链几乎是和中国牢牢捆绑在一起的。很多关键原材料和组件,一旦离开了中国供应,美国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资源。
这里,我们还得再谈一谈中国的稀土资源。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被称为现代科技的“维生素”。导弹、雷达、激光武器、智能导引系统,这些军工核心装备都离不开稀土。
而在稀土生产领域,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接近70%以上。如果中方在稀土出口上进行管控,那么美国的军工企业势必会受到极大影响。美国也在努力想实现稀土资源的自给自足,但要真正赶上中国的水平,无疑是难于登天。
事实上,沙利文的言论反映了美国在“制裁”路上的一种“上瘾”心理。这次,美国以所谓“出口管制、武器计划”等理由,将26家企业拉入“黑名单”。
而中国商务部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明确指出美国长期滥用出口管制,恶意打压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严重扰乱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
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不会坐视不理。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警告美国立即停止这一错误行为,并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一次直接的、公开的反击,意味着中国对美国的所谓“长臂管辖”不再妥协。
沙利文的“卡脖子”言论,引出了中美之间在高科技和军工领域的关键依赖关系。这并非一日之寒,美国几十年来享受了全球化供应链的便利,过于依赖其他国家的原材料和技术,而当供应链的这一部分不再畅通时,美国发现自己早已丧失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总结
沙利文隔空喊话中国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只不过是一次正当反制,这项规定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不会再让任何国家在科技与经济上肆意打压。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美国会意识到,依赖与合作才是全球化的必然之路,而不是通过制裁和“卡脖子”谋取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