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忌惮,让俄罗斯人心意难平: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我们
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遭到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全方位制裁。令外界匪夷所思的是,美欧国家因制裁俄罗斯而承受巨大的经济代价,但还是忍住伤痛挑衅中国。这不是他们贱骨头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而是中国的崛起让它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忌惮,因而不得不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对付俄罗斯的同时,还将挑衅的矛头指向中国。
据《环球时报》报道,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日前刊登文章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赶超美国的是中国人,而不是俄罗斯人”?文章指出,看看中国经济,会让人感到嫉妒。几十年前,他们还是农业国家,近10亿人都在过着穷日子被看作是强盛苏联的“小老弟”。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在全球市场上挤走了其他对手——从玩具、服装到汽车和电脑。
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加上有一个务实的有为政府。中国与苏联/俄罗斯一样,都是受西方重点打压的国家。可在相同的压力下,中国与苏联/俄罗斯却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就敞开国门迎八方来客。中国庞大的市场,诸多未开发的领域,吸引着来自日本、韩国、东南亚和美欧国家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中国这个活力四射的新兴市场,给这些外企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西方先进技术和完善的管理经验,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崛起的奠基石。
在这短短的数十年间,中国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走出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的发展道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斯洛夫指出:很多中国企业从生产西方产品起步,按照许可证的规定,一丝不苟,这给了他们通过实践而非理论来观察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很快就意识到,仅仅生产,或者仿制他国的产品没有多大的意义。马斯洛夫解释称,“中国人的口号是市场换技术”。也就是说,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吸引发达国家到中国投资建厂,前提条件就是“需要为中国培训人才,并把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中国”。结果,马斯洛夫说:中国人不但获得了新技术,并且完善了它。
这就是中国在工业技术领域上得以“赶超美国”、并逐步将其国际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的“法宝”。《共青团真理报》文章的总结是这样说的:重点在于中国人采取的战略,他们巧妙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并将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说实在的,俄罗斯也需要这么做。
显然,这场俄乌战争似乎把一些俄罗斯人给打醒了,西方的全面制裁让他们感到俄罗斯在经济和产业方面的局限性。另外,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用发愁没钱花。不过,长期靠单一产业来维持国家经济增长,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举措。就连沙特和阿联酋这样的土豪国,现在都在尝试着产业转型,以摆脱其经济对单一收入的依赖。
随着全球各国能源转型战略的推进,化石燃料对世界工业的重要性正在不断降低。对俄罗斯而言,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他们认为,俄罗斯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放下身段向中国学习。《共青团真理报》表示,中国的经验可以帮助俄罗斯。很简单,给经营活动提供更大的自由,扫除官僚主义障碍,鼓励各种发明和创新,保护企业利益。
中国的成功难以复制,拿中国的经验去改变俄罗斯工业体系,说得容易做着难。毕竟,中国的国情和俄罗斯的国情本身就是两码事。将中国成功的经验放到俄罗斯的管理体制下面,极有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无法体现其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