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大国博弈

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话音刚落,中方减持257亿美债

时间: 2025-09-23 11:37:54

 中美之间的较量,最近又升了个级,美国有议员放话:“不给稀土,那就别想让中国航班落地美国,”话音还没落地,中国立马亮出一张牌——减持257亿美元美债。

这不是简单的对怼,而是一次实打实的经济博弈升级,从贸易战走到金融战,双方的手段越来越精准,背后的逻辑也越来越复杂。

这场你来我往的较量,不仅是政策层面的交锋,更是两大经济体在全球格局中重新摸索相处方式的体现。

一招狠过一招

如果只是嘴上说说,或许还不至于引发连锁反应,问题是,美国这次动了真格,近期,美国议员提出了三项建议,其中最扎眼的。

就是限制中国稀土出口作为借口,建议禁止中国航班降落美国,这话听起来像极了“你不给我矿,我就不让你飞”,逻辑简单粗暴,却也精准打击中方的交通命脉。

这项建议的出发点并不复杂:遏制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影响力,众所周知,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从导弹雷达到电动汽车,没有它不行。

中国在这方面的全球占比超过七成,一旦“卡脖子”,美国有些产业就真的“扛不住”,于是,美国议员干脆把航权也当成筹码,要挟中方让步。

可惜的是,这招刚放出来,中方就立马反手出击,根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7月的数据,中国在当月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

其中,持仓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近15年来的新低,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记金融领域的“反将一军”。

表面上看,两件事似乎不搭边:一个是航班问题,一个是债券买卖,但从时间点和逻辑链条上看,关联性相当明显。

美国一出招,中方立刻“砸钱离场”,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很清楚:不是你说什么我就照做,而是你动一寸,我就退一步让你心慌。

有意思的是,这种“以经济手段对抗经济威胁”的方式,正说明中方在博弈中越来越成熟,从原来的被动防守,逐渐转向主动调整,专家也指出,中国的反制既精准又有分寸,既表达了态度,也控制了风险。

两种节奏

相比之下,中美在这场谈判中的姿态,简直是两个节奏,美方这边,节奏快得像是上了发条,特朗普早早放话,甚至在谈判开始前就“剧透”出结果,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急迫感,就连关税休战期,也一再延长,仿佛怕市场先崩了。

中方则显得相当稳,不急不躁,既不跟着节奏起舞,也不轻易透露底牌,谈判桌上是沉稳,谈判桌下是行动,比如这次减持美债,既是金融层面的回应,也是对美方施压方式的有力回击。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美国也确实有点“焦虑”,2025年上半年,美国农场破产数量同比上涨接近20%,比2024年同期增加了不少。

尤其是对中国依赖度高的大豆出口,已经陷入“零订单”的境地,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就直言,如果中国持续减少采购,美农将陷入“不可逆的结构性衰退”。

中方早就开始布局贸易多元化,这几年不仅扩大了对南美市场的采购,还分散了多个风险来源,这一招棋,正好卡住了美国农业的“命门”。

与此同时,中国的外贸也在悄悄转型,2025年8月,对美出口暴跌33.1%,但总体出口增长了4.4%。

换句话说,少了美国这个买家,中国并没“饿死”,反而在全球市场上找到了更多朋友,这种韧性,才是真正让美方感到头疼的地方。

美债不是筹码,是风向标

说到减持美债,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中方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从2022年开始,中国的美债持仓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在外汇储备结构上也不断优化,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增持黄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从2022年开始,中国央行连续多月增持黄金储备,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买家之一,而在人民币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中国的金融影响力正在悄然上升。

这种变化,对美元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美元的“全球通用性”正在受到挑战。尤其是在中美经济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下,过去那种“你买我的债,我买你的货”的模式正在解体。

要知道,美债不仅是投资工具,更是美国全球金融统治力的象征,一旦主要购买国开始“抽身”,就等于在金融层面“投了反对票”,这不仅会影响利率、债券市场稳定,还可能动摇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的信心。

在国际博弈中,金融是无声的武器,威力却不容小觑,中方这次减持,不是为了制造市场恐慌,而是一次精准释放信号的动作:你可以喊口号,我也可以用脚投票。

这次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再只是关税层面的“你加我也加”,而是延伸到了更深层的金融和资源博弈,美方的单边施压策略越来越像是“自说自话”,而中方的反制则更讲策略和节奏,事实证明,强行威胁未必能换来让步,而沉稳应对反而更有分量。

未来中美关系不可能完全脱钩,毕竟经济联系太深,但“重新洗牌”已经在所难免,谁能在这场结构性调整中占得先机,不只看谁声音大,而是看谁更懂得拿捏分寸。

国际合作不是一句空话,多边主义也不是装饰品,当对抗成为常态,对话和理性才是唯一能通向未来的路,这场博弈才刚刚进入深水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