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大国博弈

看谁还敢动台岛?当着全世界的面,中国曾掀了美日韩的桌子!

时间: 2025-09-21 14:56:39

 

凌晨刷到一条推送,点开一看,是2月上旬美国国务院官网在美台关系事实清单里,那句多年写着的“不支持台独”不见了,只留下“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这种话。

很多人说这算不算给台独打气?中国外交部当天就表态,认定这一步是严重倒退,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话说得直,说明这不是技术调整,是政治信号。

 

信号一出,在2月中旬,日本法务省宣布,从5月起户籍登记的国籍改成国籍与地区。别看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对于在日台湾人来说,原本标注中国的位置,可以换成台湾。

 

这像是一把细小的螺丝刀,滴水不漏地转动着话语的方向。对外口径还是尊重现状,对内设计却在松动。

2月15日,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日韩三国外长碰头,抛出一份联合声明,说台海和平稳定对全球安全很重要,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适当国际组织,反对以武力或胁迫改变现状。字眼挑得很讲究,既不明说主语,又把参与两个字顶在前面。

中国外交部次日回应,点名是严重挑衅。把这两天连起来看,动作是一步接一步。

 

镜头往前拉2024年6月底,美日韩在南海周边搞了首次“自由之刃”联合军演,海上反导、反潜、防空一套流程,驱逐舰、战机、航母压阵。韩国出的是西柳成龙号,日本海自也派了舰艇,美国罗斯福号在后面顶着。

演习对外说针对朝鲜威胁,可位置和科目摆在那里,指向不用多解释。到了2025年7月,又来一轮联合空演,美军B-52大型轰炸机飞越半岛上空,日韩战机伴飞,防长会里依然提朝鲜,台海照例拿一句稳定糊弄。

韩国这边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出口、供应链都绑得很紧;安全上美军在韩有基地,遇到选边的时候,腰杆挺不直。每次对外站队得用力,对内就得安抚;在联合声明里靠紧美国,在经贸议题上还得往中国跑。两边都要,代价就是步子迈不开。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习惯了当老大,中国这十几年冲上来,市场、产业、人才、技术往上走,很多指标逼近甚至超过。台湾位于第一岛链中段,是个卡位点;一旦两岸走向统一,中国的海上影响力会更直接地伸向西太,第二岛链也会受影响,美国就把这块当作扳手,不肯松开。

把算盘摊开看,军售是最直白的一页。2020到2024年,美国对台军售清单上有66架F-16V、108辆M1A2T,还有约400枚鱼叉反舰导弹,总额大约183亿美元。很多装备是升级过的老型号,外壳光鲜但技术并不新。

岛内把它们当宝,花的是实打实的美元。需要的时候,美国会说支持,轮到世卫大会这种场合,又常常缩回去,不愿意公开联署。话和行动之间,留着一个可进可退的口子。

日本的担心更直接。历史心结之外,它惦记的是海上通道。能源和货物要穿过西太和南海,一旦台海变数收敛,航线的主动权会发生位移。日本就紧跟美国,一会儿政策细修,一会儿装备演练,自卫队的基地悄悄调整参数。看起来温和,指向不温和。

三国排成一线,各自有各自的算盘。美国在乎霸权的天花板,日本在乎船队的安全感,韩国在乎身后的驻军与眼前的订单。一边把维护现状挂在嘴边,却从技术环节去改词,从演习科目去模拟,手法很隐蔽,但指向很明确。

可另一方面,我们的家底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样子。国防投入每年往上抬,2023年预算来到1.58万亿元,钱落到人和装备上。歼-20隐身机数量超过两百,台海方向的制空布局越来越密;海军手里三艘航母、8艘055万吨驱逐舰、四十多艘潜艇,远海训练成了常态;火箭军的东风-17是高超音速弹种,速度上十马赫的级别,外界看到的拦截难度摆在那里。

两岸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句话在联合国和双边场合都反复说过。2025年3月的两会记者会上,王毅外长把态度讲得很明白:台湾从来不是国家,将来也绝无可能。说的人清楚,听的人也清楚,但有人假装听不见。

 

回头看这几个月的连环操作,先是美国在网页上挪掉一句关键的承诺,再是日本用国籍与地区玩精细手术,然后三国外长在慕安会同框发声明,军演前后脚跟上,媒体把标题逐条铺开。每一步看起来都不惊天动地,叠在一起,就是把一条红线往前推

 

岛内有人把美日的姿态当护身符,也有人心里明白真到关键时刻,外援最先衡量的不是情义,是代价。地理已经决定了台海问题不可能外包,一个中国的红线也决定了台独无路可走。

中国这边的节奏没有变,外交场合反复重申一中原则,同时军力建设稳步推进;海上、空中的巡航和演训像日常作息,时间点越来越固定,科目越来越成熟。外部动作多一点,就按程序回应;有人往前试探,就用事实告诉他边界。

台海的风,从2月那一页网页改动开始变得更紧,3月的记者会把话摁住,夏天的轰炸机在天空里划过一道线,秋天的海面上又有新一轮编队划过。每一个节点都在告诉我们,表面上的克制里,有看得见的谋算;镜头里的热闹旁边,有看不见的拉扯。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