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迟迟不解放台湾,是因为有“把柄”攥在美国手里
近期,曾担任中国国民党担任“立法委员”的蔡正元放出了一句惊人言论:中国大陆之所以迟迟未对台湾动武?就是因为有把柄在美国手中。
而他所说的“把柄”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蔡正元看来,如果大陆贸然武统台湾,美国可能借机冻结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造成严重经济震荡。
但仔细想想,这番话完全就是站不住脚的。
蔡正元所说的“外汇把柄”理论,源于一个经济常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之一,金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表面上看,这确实给了美国一定“金融制裁”的空间。
美国曾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冻结了俄罗斯在西方的外汇资产和主权基金,也切断了部分银行的SWIFT通道,造成卢布暴跌,俄罗斯经济短期内承压,这一前车之鉴,让不少人担忧类似的情形可能也发生在中国身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与俄罗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中国的经济体量、贸易规模、金融网络和美元资产结构更为庞大和复杂。
冻结中国外汇储备,不但对中国构成打击,也可能反噬美国本身的金融信誉,动摇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对全球金融市场来说,这种级别的金融战是双刃剑。
更何况,中国并非将全部外汇资产存放在美国境内,中国的外汇储备分布广泛,包括美债、欧债、黄金、海外投资项目等,某些金融工具并不易冻结,或者需要复杂法律程序,也就是说,中国并非“完全被掐住命脉”。
而且将解放台湾简化为“打一场闪电战”也显然不现实,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操作,而是国家整体力量的集中体现,哪怕军事上有压倒性优势,战争也可能因一系列非军事因素而陷入泥潭。
台岛的地理环境复杂,适合登陆的海滩极少,且早已被严密防守,台西防线有层层雷区和反登陆工事,台东虽地广人稀,却多悬崖峭壁,难以展开机械化部队,台北、新北一带虽为要地,但人口密集,战斗一旦爆发,伤亡和城市破坏难以估量。
此外,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美国是否直接介入、何时介入、以什么方式介入,都是变数,若美日两国迅速出动舰队进行海空封锁,中国将面临第二岛链封锁压力,后方能源与物资运输线也可能遭遇威胁。
军事上“打得赢”不等于战略上“赢得了”,如果战争演变为一场持久战,或引发更大规模的地缘冲突,最终的胜负不再仅仅由战场决定,而是由国家整体承压能力决定。
回看美国近年的战略布局,不难看出“台湾牌”在其中的重要性。
华盛顿深知,若中国武统台湾,将打破东亚现有安全格局,届时,美国不仅可以迅速强化其在第一岛链的军力部署,还能进一步整合日韩、澳大利亚等盟友,在“围堵中国”的名义下推进亚太版北约雏形。
更重要的是,战争本身将转移全球对美国国内问题的注意力,也能在国际上强化“价值同盟”对抗“威权国家”的叙事逻辑,就像当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通过“国际正义”重新整合了战后秩序。
从这个角度看,武统台湾不一定是“打破局势”的行动,也可能是“掉进陷阱”的开端。
所以近些年我们对台湾的策略更倾向于“持久战式”战略,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实现政治目标,而非一战定乾坤。
一旦动武,代价不只是经济,更是战略空间的骤然收缩,而在没有充分“战略缓冲”的情况下贸然出击,只会给对手提供干预的理由。
与此同时,台军内部也面临装备老化、人力紧缺、战略目标模糊等问题,尽管美国源源不断提供军事援助,但台湾真正有能力“守住”的时间窗口并不确定。
正因如此,军事上的“迟迟不动”不等于战略上的“毫无作为”,更不能简单解读为“被美元捆住手脚”,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