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强军必改革 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军事改革的主体是人。人和武器这两个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编制、体制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系统的战斗力。古罗马早期,他们根据自己使用标枪、短剑和以步兵为主的特点,建立了由系列中队和部分骑兵编成的军团体制,创建了曾被恩格斯誉为"冷兵器时代最完善的"编制和战术的"罗马方阵"。作战时,罗马军团轻装步兵位于两翼,重装步兵在中间,骑兵负责掩护两翼,各兵种和前线、后备部队密切配合,势不可挡,有集团军作战的优势。公元前197年和168年的两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人就是依靠这种体制和战术把马其顿军打得溃不成军,从此控制了希腊和地中海的广大地区。
差不多与罗马帝国崛起的同时,中国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逐鹿争雄,各国争相变法,一统天下势在必然。改革的先行者管仲倡行"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耕战体制,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国家;为改革喋血的斗士吴起,先后在魏国、楚国推行改革变法,"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成就了两国一时的强国霸业;以"赵武灵王"闻名于史的赵雍,即位后更是顺应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推行"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使一个连小小中山国都敢侵犯的赵国,发展成为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
然而,最后完成天下"大一统"的非赵国,也非它国,而是被视为西北蛮夷之邦的秦国。
秦国虽经济文化落后却穷则思变,求贤若渴,秦孝公大胆启用从魏国西行入秦的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推行的变法包括设郡县、清户籍、奖耕尚武等,其最大亮点是以军功授爵代替世袭制,"尚军功以树国威"。赵武灵王实行军事变革的成果,也被秦国全面运用。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秦国一跃成为国富兵强的大国。而当时势头正劲的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却在宫廷政变中被困死沙丘宫,变革图强大业随之衰微不振。商鞅最终虽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但被毛泽东成为古之"良法"的"商鞅之法"得以继续实行,为大秦帝国"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奠定了基础,由此也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和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商鞅的名字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