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第三次排雷开始 计划2017年年底前完成
勘界立碑期间,杨育富又带着排雷官兵对各新立界碑点之间的通道上的地雷隐患进行清除。每次扫雷作业,扫出一片安全区后,他们都要手拉手,用脚在上面踩一遍,确认安全后再移交给地方政府。
"这次将要排除的雷区大多是前两次中越边境排雷任务中遗留的'硬骨头'。"杨育富说。他对中越边境地区的雷场十分熟悉,与前两次大面积排雷和勘界排雷任务相比,这次任务的排雷区域山高坡陡、怪石嶙峋、蛇虫肆虐、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垂直高差在1000米以上,坡度在40度至50度之间,个别雷场的坡度达60度至70度。除此之外,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因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造成性能发生改变,埋设位置向深层移动,甚至被植被根须包裹,作业难度和危险性更大。
杨育富说,这些地雷历经30多年的风吹雨打,可能裸露在路边,也可能深埋在土里。特别是有的植物根系已经和地雷或爆炸物连为一体,扫除雷障的同时,还需进行大量的伐木、除草等附带作业,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南疆边陲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是赤日炎炎。恶劣的天气也增加了排雷作业的难度。
对于杨育富来说,这很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执行排雷任务了。"扫完这次雷,我可能就要脱下这身军装了。"如今,已职务到顶、年龄到杠的杨育富原本已经做好转业走人的打算,但听说扫雷的消息后,他还是第一时间找到领导说:"我有经验,就让我多干两年,把地雷排除干净再走人。实在不行,宁愿职务低点,哪怕脱下这身军装,只要让我参加这次扫雷任务就行。"
杨育富如愿以偿来到扫雷队,他说:"儿子也来部队当兵了,如果我扫不完,就让儿子来接着干!"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