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8成香港青年想参军或当公务员 现在为何反华
香港爆发持续70多天的"占中"后,青年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香港青年对内地是怎样的情感,排外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环球时报》日前就这些问题专访了香港前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何志平出生于1950年,对青年问题有长期关注和研究。他是一位奇才,学生时期醉心小提琴,后赴美国进修音乐,却改念化学和物理,最后成为香港著名眼科医生,2002年弃医从政。当然,何志平先生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著名影星胡慧中的丈夫。
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成立仪式在解放军驻港部队昂船洲军营举行
英国如何控制香港青年
记者:您曾提到英国对香港青年进行殖民化教育,能否具体谈谈?
何志平:殖民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用来维持殖民地政权利益与福祉的手段,所以不可能预期它是一种唤醒被殖民者的民族意识的教育。香港虽然政治上与中国母体离异,地理上却是紧贴她的边缘,有若干经济和文化交流,香港人的生活文化也是承袭中国文化;加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决定开始明朗化,这些都是港英殖民政府难以回避的事实。因此,港英政府的殖民教育政策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有所变更,变更的分水岭在1966年。
香港占中事件
1966年前,香港政府教育以英国人和"高等华人"为服务对象,至于本地青年服务工作,由于当时教育还未普及,主要由民间组织如教会和善堂等担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殖民政府对于新政权对香港民间的影响有所顾虑,大力打压本地爱国青年团体,强行解散由亲共产党人士设立的书院等。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