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中国军事

直九开创先河 填补中国战机空白

时间: 2016-04-15 21:29:54


引进生产的第一道难是要尽快掌握海豚直升机制造技术。哈飞强调"消化吃透" 。先后组织了3次大规模吃透消化活动,重点抓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外文翻译能力。第一次与国外技术接触,从总师到技术员都要从零开始。为了消化吸收法国直升机先进技术,熟悉其管理办法,哈飞派出100多人去法国培训,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专家。如今,这些老专家都已成为航空领域的领军人物。

第二个难题是涵道大垂尾的研制。涵道大垂尾安装在直九尾部,是个关键的大部件,其中还有一些小部件,技术问题十分复杂,由于新产品更改频繁,工艺文件不断改进,给研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面对困难,哈飞成立研制攻关组,边研究,边试制。7个多月里,攻关组人员几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经过半年的时间研制出了涵道大垂尾试验件。1987年4月30日,复合材料厂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价值109.6万法郎的涵道大垂尾道首件装机件研制成功!

继涵道大垂尾之后,哈飞又攻克了重要大部件直九旋翼、起落架等重大部件,并一举夺下其它关键。

1982年1月29日,首架直九机空运到北京,哈飞派人到机场组装。2月6日进行飞行表演。正副驾驶员由法国飞行员担任。表演结束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接见了飞行员。经过9个月的装配,又一架直九在哈飞总装完毕,1982年7月16日在哈飞进行飞行表演,此次表演由中方飞行员与法方分别担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相关领导观看了表演。

蓝天上,直九机精彩的飞行让许多老航空人激动不已。1989年12月10日,由国家组织的直九机技术鉴定会在哈飞召开。经过审定,一致认为用法国料生产的直九型机已经达到法国同型机的水平,使用寿命已达到法国宇航公司标准,质量控制基本符合法方要求,已具备生产能力,同意通过技术鉴定。

到1991年年末,哈飞克服重重困难走过了10载仿制道路,完成了海豚专利引进合同,交付了48架机。1989年9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哈飞视察,观看了直九飞行表演,仔细地询问了直九的性能,欣然题词:"为发展直升机事业而奋斗"。

十年卧薪尝胆,在直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一个腾飞的梦想成为现实,一个壮美的事业写下一曲华章。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