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综合热点

不能再等了!中国这步棋下得很好!

时间: 2023-12-23 14:53:57

 每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引发大家的强烈关注,但今年比往年更引人注目。

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中国经济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基本已成定局,但在全球一地鸡毛的情况下,今年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超预期的。而根据预测,明年其他经济体增速下滑的趋势也相当明显,并且不少大国进入大选周期,国际环境复杂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2024年中国经济的大政方针如何稳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继续推动经济向好回升,不仅关乎明年中国经济的表现,长远来看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本次中央经济会议也是新一届国务院上任的首次会议,毗邻决定未来五年发展路线的三中全会,因此,今年这两个年底重磅会议比往年更引人注目。

综合这两个会议的通稿内容来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明年工作的总基调,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在去年同期会议中就出现过,是近年来管理层一以贯之的主基调。意思很简单,就是在稳定的前提下去进取,毕竟中国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经济体,如同在大海中行驶的巨轮,急转弯、猛掉头都使不得,唯有行稳方能致远。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波高浪急的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巨轮想要稳下来,恐怕仅凭借压舱石或者船锚是难以实现的。最稳定的方式,应该是在前进中稳定下来。我们管理层已不止一次说过: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发展去解决。而“以进促稳”正是这个道理。

那什么是“先立后破”呢?说白了,“先立后破”就是建立一套新规则之后,然后再把旧的废除,而不是新的还没建立好,旧的就没有了。比如大家在辞职的时候,如果不是突发 情况,很多人肯定都是先找好下家再去辞职,而不会裸辞,这其实就是“先立后破”。

“先立后破”并非是第一次被提及的工作方法论,咱们长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 “渐进试点”本质上也是“先立后破”。早在2018年,该词就已经被用于机构改革领域的公文中了。这几年,除了被广泛应用在机构改革领域之外,更多是被用于新能源领域。2021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曾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2年3月的两会,也曾提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此次上升到宏观经济层面,意义可谓是更加深远。

那宏观经济层面要如何“先立后破”呢?结合会议释放的信号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来看,宏观经济层面的“先立后破”,首先是要立信心,强预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完成今年全年预定目标基本已成定局,但我们也看到,从恒大暴雷到轰然倒下之后,即便管理层先后出台了很多刺激房地产的政策,但与之前相比,很多地方的楼市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好,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房价腰斩的情况。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房价下跌的负面效应肯定会比房价上涨来的更大,像居民财富缩水、拖累银行、带崩经济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上周,穆迪评级公司也罕见地将中国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受此影响,股市3000点保卫战功亏一篑,再次大跌。

这些,都不可避免对大家的信心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没有信心,就意味着大家不敢花钱,民营企业投资动力减弱,居民部门消费降级,从而也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不足,继而导致房市、股市的持续低迷,预期减弱,大家因此会更不敢花钱,民营企业投资动力会进一步减弱,居民部门消费也会进一步降级,如此便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首要也是当务之急,就是立信心,强预期。此次年底这两场重磅会议上具体的工作部署,各种积极的政策,比如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等,这些其实就是在给大家立信心,强预期。

其次是要破解制约经济复苏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来看,矛头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2021年以来被“破”掉的地产行业。

过去两年,房地产从需求到价格几乎是被全面压制,走到了“不救就崩”的边缘。而且房地产作为老百姓财富的蓄水池,并不会“一鲸落,万物生”,相反一旦大崩盘,必然会对全民消费、青年婚恋、家庭育儿等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继而还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在政治局会议中,房地产并未出现在通稿中。中央工作会议也没有提及“房住不炒”,而是直接说“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并开出了新药方,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很明显,明年房地产将会有一个不同于今年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房地产,我依旧是建议大家关注核心城市的优质房产,尤其是新兴产业地带。

另一个矛头在于因利用举国体制进行产业升级而被迫淘汰外迁的传统低端产业。

近年来,我们利用举国体制进行产业升级,很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都是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但实际上传统资源、制造业与基础服务业仍然在周期中展现了坚强韧性,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也依旧功不可没,问题却又常常因为环保、招工、成本等问题面临关停,间接地导致了就业、居民收入等问题。

考虑外部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要勇攀全球产业链的高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需要十到二十年不等的时间才能实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在高端产业还没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国内传统产业先淘汰了,不仅无法稳就业,经济也无法行稳致远。眼下,更重要的还是要保证传统产业的旧循环别断了链条。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政治局会议除了延续近几年常用的财政政策要“积极”、货币政策要“稳健”这种说法之外,财政政策从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的“加力提效”调整为“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货币政策从“精准有力”调整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虽然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适度”一词,其实就是一种平衡。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的财政政策中,更是明确指出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年底这两个重磅会议释放的信号还有很多,除了“先立后破”这一看点之外,比如还明确了重点扶持的行业,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并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这可能会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再比如在消费方面,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会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后续随着政策的具体落实,我们再继续观察。

总之,2024年经济还未展开,肯定也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上下同心,政策到位,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登不上的山!就一个字,“拼”就是了!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