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综合热点

中国由守转攻:伊朗首选从不是中国,印拆台计划破产

时间: 2021-04-22 12:14:45

  2021年3月,中国闷声干大事,同伊朗做了笔"大买卖"。我们都知道,战后世界中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同中东在政治经济上交往频仍,而一向"沉默寡言"的中国如今同伊朗进行合作,希望共赢。

1.jpg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伊合作的是长达25年的国家战略合作,面对日益壮大的中国和石油大国伊朗的强强合作,可谓是震惊了整个世界。曾经的中国对于伊朗的形式"不太感冒",而如今一合作就是大手笔。这并不是没有规划的:2021年的3月中美高层会谈在阿拉斯加展开,中美双方展开友好的外交会议,然而美国会上小动作不断,颐指气使,中方代表人义正言辞地指出"美国没有资格说从实力的角度出发同中国谈话"。中国不仅说到了,而且还做到了,这第一步就是同伊朗进行长期合作。

一、 被搁置的计划

其实中国同伊朗的合作计划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提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被重视,最终被束之高阁。2020年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称"获得了中国同伊朗的合作方案",同时还重点强调了并不是空穴来风,说这个草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连草案的页数,语言和具体内容说得都头鼻子有眼的:共20页左右,用波斯语写成,并突出强调了合作内容和合作范围:道路交通上有,如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合作,如电力等,甚至涉及伊朗当地的农业发展以及新兴的"智慧城市"等等,还有最引人注目的进出口互惠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2.jpg

当然英国广播公司也声称,这并不是一个单方面中国帮助伊朗国家的经济发展,伊朗将向中国回报25年的石油出口,并用人民币结算。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伊朗面对中国出口石油方便,无疑有益于中国工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无论国际经济交往还是外贸进出口一般都会用美元结算,也是顺了美国用美元殖民世界的心意,而如果真的像英国广播公司所言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同伊朗的进出口石油贸易,必然是一笔不小的交易,美国就无法通过美元从中克扣利益,对中国和伊朗合作双方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实上,不仅英国搞到了这份信息资料,美国的纽约时报,也同时在2020年获得了相关资料,内容和细节同英国广播公司获得的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大意都是中国同伊朗有共同意愿进行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希望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

不得不说西方的一些媒体的情报工作做得确实不赖,这个草案尚未实行,就被这些国家搞到手中,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实际上,这次草案要追溯至2016年的年初,中国高层到伊朗进行国家访问,同伊朗商议的合作计划。然而这个计划却一直没有实行,原因是就在中国访问伊朗的半年前,就是2015年的7月,伊朗同许多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国家签署生效了合作协议,生效的日期就是2016年年初,因此伊朗同中国的合作协议就这样被伊朗抛之脑后,束之高阁,对中国合作的"草案"建议没有放在心上。

3.jpg

二、节外生枝

中国向来不是伊朗的"one pick"即第一顺位,伊朗认为抱西方的大腿更加实际,中伊的合作草案也本应该不了了之的时候,事情却有所变化——特朗普上台了。

特朗普代表美国废除了同伊朗签署的"伊核协议",并且终止了同伊朗签署的本应该在2016年初生效的协议。面对美国这"变脸"一样的戏剧化转折,把伊朗打得措手不及:到嘴的鸭子飞了,美国的大腿抱不住了。

4.jpg

不仅如此,伊朗在该协议中已经投入的费用也"覆水难收",钱没了,同美国外交关系也逐渐恶化:性情难以捉摸的特朗普政权对伊朗经济进行敲打,伊朗国内短时间内"通货膨胀",并且速度十分快,以至于人们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发了工资赶紧花出去,要不然钱在手里是要贬值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伊朗短时间内通货膨胀到了严重的地步,20年初想买的相机,因为肉疼没有买,过了一两个月的光景,竟然价钱就翻了一番。

伊朗国内经济通货膨胀无法冷却,经济也显示出衰颓之势,此时的伊朗记起了那个同它签署草案没有成功的国家——中国。伊朗心里想"美国的大腿抱不住,那就去抱中国的大腿",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2019年伊朗政府有想同中国"再续前缘"的倾向之时,疫情迅速地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各个国家应对疫情自顾不暇,自身难保。甚至像美国这些"横行霸道"的国家,需要通过转移矛盾来平息国内的动乱,可想而知,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因此伊朗想同中国合作的事宜就不得不一拖再拖。

5.jpg

合作不能继续进行,伊朗国内情况也持续恶化:持久没有降温的"通货膨胀"加上疫情对国内民众的袭击,造成大量伊朗民众失业,民众不满于生活质量,就在2020年初全球疫情迅速增长之时,伊朗国内爆发规模不算大的动乱,但是很快也被征服压制下去了。

6.jpg

伊朗国内的动乱可以被国家压制,但是经济的窟窿却始终没有被填上:据数据统计,2020年一整年伊朗的通货膨胀高达30%左右,这个程度已经很高了,简单来说就是物价飞速上涨,货币飞速贬值,然而伊朗国内工资上涨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造成了"经济危机",加之疫情对就业的影响,2021年第一季度伊朗的失业率就高达25%,换言之就是近1/4的人失业。

 

7.jpg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伊朗又想到了中国:2020年下半年的中国,由于政府的极力控制以及人民的积极抗疫,几乎已经摆脱了疫情的影响,人民生活也回归正常轨道,中国经济也度过"疫情难关",成为疫情下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反观伊朗,好不狼狈,不得不再次向中国抛去"橄榄枝",决定重新推进已经搁置近5年的"中伊合作草案"——长达25年的国家战略合作协议。

三、 未来前景

在谈论协议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废除"伊核协议"的"正当理由":美国的意思大概就是伊朗同美国合作不是不行,但是需要伊朗先把国内的所有关于"核武器研制"的信息技术以及已经建设好的研究基地等所有信息资料和物质资料销毁,才能撤销对伊朗的制裁,而伊朗方要求的是美国先撤销对伊朗的制裁,再去销毁核武器相关。

8.jpg

美国和伊朗在这件事上简直是"鸡同鸭讲",最终也没有人肯让步,最终也没有谈妥。有人要问了,伊朗不是"上赶着抱美国大腿吗?怎么现在又这么硬气了?"其实也不是硬气,而且伊朗对美国不放心:美国曾经多次给下承诺最终又食言,伊朗对美国抱有不信任也是事出有因。

9.jpg

我们再把视线转向中伊的这个长达25年的战略计划,其中有被忽略的但是很重要的两点。

10.jpg

第一点就是中国将获得恰巴赫尔港的使用权。恰巴赫尔港背向伊朗和中亚等诸多矿产丰富的地区国家,并且极具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中亚,南亚和印度洋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如此,水文条件也十分优越,比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更加出色。众多国家都看好恰巴赫尔港。2018年印度接手了这个"优良港口"的经营权,但是印度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没有成功的经营港口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印度国内经济动力不足,无法把国外的港口经营得蒸蒸日上。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中国的经营港口的经验可谓是十分精明老道。希腊的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曾经因为缺乏妥善保养能一系列原因日趋老化,亏损高达近1600万美元,吞吐量更是下降了近10%,年吞吐量低至88万标准箱。而2016年中国的"中远集团"同希腊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收购该港,截止今天已经投资了近40亿人民币。该港价值被渐渐地发掘,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因此说,伊朗恰巴赫尔港的使用权交付给中国是明智之举。

第二个是中国的北斗将为伊朗的导弹系统提供服务。然而如此重要的合作领域仅仅被外媒"蜻蜓点水"一样地略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这意味着中国同伊朗两国的密切合作和高度信任。

11.jpg

外媒关心的点并不在这两处,他们只不停地煽风点火,散播"中国威胁论",说"中国同伊朗的合作对世界经济有极大的伤害",然后各种肆意渲染,并发起了"对中伊协议说不"的活动。然而无论外媒如何渲染都无济于事,中伊长达25年的战略合作是促进中国伊朗共赢的里程碑,不会因为谣言四起而停止。

就在中方和伊朗签订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墨迹未干之际,长期顽固坚持对伊朗实施制裁的美方突然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主动表示准备取消对伊朗实施的任何与伊核协议不符的制裁,并采取必要步骤恢复对伊核协议条款的遵守,另外还罕见地将中方和俄方称为“在伊核协议中的合作伙伴”。虽然美方的这个举动明摆着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但是国内网友们依然普遍担忧伊朗会经不起美方解除制裁的巨大诱惑,不再认真履行中伊全面合作协议,甚至有可能倒向美方反而跟我们作对。

12.jpg

 

 

大家的这种担心并非是空穴来风,伊朗自身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伊朗由于多年以来遭受美方欧洲的严厉制裁,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民生艰难,解除制裁对于伊朗而言,不管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有很大的诱惑。其次伊朗国内亲西方势力的能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巴列维王朝垮台后,大量伊朗人移居欧美,跟国内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20年德黑兰机场乌克兰客机被误击,导致上百名加拿大人身亡,其实这些加拿大人都是回国探亲的伊朗裔。再次,伊方前面对中方企业有过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经历。

13.jpg

前面美伊关系紧张时,与中方合作对伊朗来说别无选择。但当美伊关系出现缓和之际,特别是美方以伊方“撤回与中方达成的通过人民币结算石油的协议,重新主要以美元结算石油”为条件来解除制裁时,伊朗会作何选择,恐怕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事可能对中伊合作协议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之策。

不过对于此事,中方似乎早有准备。从中伊协议的说明看,双方主要还是一些广义的、原则性的合作意向,具体事项合同类的比较少,因此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对我们来说,无非是后面能够合作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罢了。即使重回以前的状态,对我们也没什么。伊朗更强大和安全,才更有利于其后面与美方对抗,不是吗?

14.jpg

 

 

另外,中伊合作也有着比较坚实的基础,比较难以破坏:第一,中方无论跟任何国家开展合作(包括俄方也好,伊朗也好,巴基斯坦也好),都不是排他性质的。也就是说,并非你跟中方合作了,就不许你跟特定的其他国家合作,只要合作的内容不针对中方,不损害中方的利益,中方都是乐见其成的。

15.jpg

 

 

瓜达尔港是中巴合作的典范

比如中方和巴基斯坦关系很铁,巴基斯坦同时也是美方的盟友,这并不影响中巴之间的友谊。再比如半岛北方,中方也是希望它和美方之间能够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中方作为具备威胁现任霸主地位潜力的后起之秀,最忌讳的做法就是逼迫第三方国家选边站(在正常情况下极少有人会冒着得罪现任霸主的风险来选择新秀),只有采取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广交朋友,才能有效打破现任霸主的战略围堵。中伊合作协议没有任何附加政治条款,也不具有排他性质,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的基础是相当稳固的。

第二,美方的政策朝令夕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就像伊核协议一样,各方谈判了多年,美方说退出就退出,虽然过了一把任性豪横的瘾,但是对自身的软实力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样的道理,美方今天可以发话说要解除对伊朗的制裁,明天也可以立马找个借口翻脸不认账。伊朗敢轻易把美方这种承诺当成救命稻草,跟中方过不去从而自断后路吗?伊朗应该明白,只有拿稳了中方这个筹码,才有跟美方讨价还价的本钱,美方才有可能跟自己进一步妥协。

16.jpg

 

 

第三,从地缘政治战略的角度来看,美方解除制裁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死对头一是以色列二是沙特,这两个国家对于美方的重要性显然是大大超过伊朗的。就算美方想跟伊朗改善关系,也必须顾虑国内犹太政治集团以及以色列和沙特的态度。如果为了一个伊朗破坏了美方在中东的利益基本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伊朗同样也深知这一点。总之不管美方搞什么小动作,中伊合作的大背景和基本面都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中方坚持以我为主,做好两手准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以色列把伊朗的船给炸了!

据***转引美国《纽约时报》的消息称,以色列在红海袭击了伊朗船只“萨维兹”号,并于事后通知美国。而在当天早些时候,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援引消息来源称,“萨维兹”号在红海发生事故,原因是布在船身的雷发生爆炸。还有报道称,“萨维兹”号遭遇了导弹袭击。

塔斯尼姆通讯社称,“萨维兹”号过去几年一直驻扎在红海,支持伊朗护航商船、反海盗的任务。阿拉伯卫星电视台援引消息人士称,“萨维兹”号是在厄立特里亚海岸遇袭的。该报道还称,“萨维兹”号属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但半岛电视台指出,尚未有证据能支持“萨维兹”号属于革命卫队的说法。《纽约时报》称,“萨维兹”号尽管是一艘货船,但却具有军事用途。

上述信息确认了三点:一是以色列的确袭击了伊朗的船只,可能是用水雷或导弹进行的袭击;二是以色列第一时间通知了美国;三是“萨维兹”号是一艘具有一定军事用途的货船,这一点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来。

17.jpg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以色列会不会打击伊朗?为什么以色列袭击伊朗的这艘“货轮”?其政治意图是什么?

关于以色列是否会打击伊朗这事之所以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以色列曾威胁如果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就会对伊朗发起军事打击。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分析过,结论是半真半假。

之所以说半真半假,原因在于从以色列的视角来看,如果美国重返伊核协议,意味着伊朗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重大机会,伊朗经济的快速恢复必然促使其在中东地区扩大存在,这就会对以色列构成巨大压力,所以以色列是有军事打击伊朗的动机的。

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说,伊朗不是叙利亚,伊朗是有强大地区军事能力的国家,伊朗的战略导弹是能打到以色列境内的,所以一旦以色列发起对伊朗的军事打击,那就可能是一场大仗。对以色列来说,这种操作毫无疑问有较大风险。

这事半真半假,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不敢轻易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但以色列的威胁客观上却起到了作用,因为美国拜登政府没有如他在竞选时说的那样,真的上任就重返伊核协议。

美国没有尽快重返伊核协议的后果也来得很快,伊朗最终对美国彻底失去信心,并与中国签署了2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签署了战略协议意味着伊朗外交和经济在战略上的突破,因为中国可不会照顾美国和以色列的情绪,中国接下来会大规模进口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并且会对伊朗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伊朗接着在伊核问题上直接把美国踢出了局。

18.jpg

 

 

据央视总台报道,当地时间4月6日,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委员会政治总司长级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这次会议,尽管美国总统伊朗事务特使马利也率代表团抵达维也纳,但因美国已退出伊朗核协议且伊朗拒绝与美方直接对话,美方代表未出席此次会议。欧盟代表作为调解人与各方进行磋商,再通过“穿梭外交”的方式沟通美国和伊朗方面的意见。会后伊朗方面表示,各方同意继续进行专家级别磋商。

看到没有,正是因为中国和伊朗签署了2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伊朗的腰杆硬了。对伊朗来说,美国现在是否重返伊核协议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伊朗提高了要价,若美国不是无条件重返伊核协议,伊朗直接不再和美国直接谈了,沟通意见都还得欧盟的代表穿梭转达。

伊核问题是全球最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美国混到无法坐上谈判桌的地步,也再次证明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已大幅下降,或者直接说美国已经说了不算了。

这个时候美国说了不算了,伊朗开出的条件是要想重返伊核协议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无条件解除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对伊朗的制裁。对以色列来说,如果美国真这么做了,就是对伊朗的战略松绑,以色列当然不愿意。这就是以色列袭击伊朗货轮的政治大背景。

19.jpg

 

 

事实上,之前以色列攻击伊朗货轮的事情就时有发生,只是相关的事情没有太多曝光,伊朗迫于形势暂时忍了。前不久,美国媒体曝光了以色列频繁袭击伊朗货轮的事,伊朗迫于国内压力“回应”了以色列,也袭击了以色列的一艘货轮。但很显然,伊朗的反击也是一种警告性质,只是把以色列船只的右舷给炸了个洞,船可以继续行使。以色列宣称这次袭击伊朗货轮是“反击”,实际上在这个时机点上是具有明确政治意图的操作。

在占豪(微信公众号:占豪)看来,以色列此时袭击伊朗货轮有三大政治意图:

一、警告美国

以色列袭击伊朗油轮为什么还要告诉美国?其实就是在警告美国,“要求”拜登政府不要重返伊核协议,暗示如果美国重返伊核协议,以色列就会发起对伊朗的战争。

以色列发起对伊朗的战争为什么可以拿来威胁美国?因为,美国和以色列是盟友,如果以色列与伊朗发生战争,美国必须站在以色列一边。所以,以色列的意思是,美国要是重返伊核协议,那以色列就用战争“自残”的方式迫使美国重新站队。

以色列的这个警告有没有用?对其他国家可能没有效果,但对美国来说还是有效的,因为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太大了,内部游说集团加上以色列的警告,至少能让美国再讨论一阵,拖一拖时间。以色列的目的之一,就是以拖待变,通过拖来推进形势发展,从而拉高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门槛。

之前若非以色列警告,拜登政府可能上台就考虑重返伊核协议,而如果拜登是上台就和伊朗谈重返伊核协议,那当然就没有现在中国伊朗签署25年战略合作协议后伊朗对美国抬高要价的动作了,说不定现在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就谈妥了。

所以,现在看,以色列通过威胁以拖待变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再拖一拖,内部再游说游说,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就有可能黄了。

现在,由于以色列的威胁,美国很尴尬,全球第一强国被排除在了全球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之外,美国是真的遇到令人头疼的问题了。无论怎么选择,其实都有些尴尬。

二、警告欧盟

以色列袭击伊朗的货轮主要就是在地中海,一则是以色列的海军主要是小型舰船,活动范围就在地中海;二则是因为在地中海行动以色列空军、导弹可以为其海军的行动提供支撑。这两点是技术条件所限,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地中海袭击伊朗货轮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警告欧盟。

20.jpg

 

 

为什么说是警告欧盟呢?

以色列的意思是,一旦欧盟重新与伊朗展开经济合作,那么伊朗的货轮就面临安全问题,欧盟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很显然,这一做法很流氓,但这种流氓做法对付流氓出身的欧洲国家,往往却是有效的,犹太人非常了解欧洲这一点。

事实上,如果大家注意,这次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委员会政治总司长级会议是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负责斡旋伊朗和美国关系的正是欧盟。基于这一点,以色列对欧盟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之前频频在地中海袭击伊朗的货轮,目的也是在阻碍欧盟恢复与伊朗的经济关系。

当然,以色列的这一行动到底对欧盟有多大效果,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很显然以色列在努力,伊朗也在忍耐,都是想以拖待变,如此总有质变的一刻。

三、为进一步攻击伊朗做准备

如果局面真的发展到了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地步,以色列会发起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吗?这个可能性是一定程度存在的,但这个打击不会一下子就发展到直接打击伊朗本土的地步,更可能是一步步升级。譬如,以色列派空军打击伊朗在叙利亚、伊拉克的人或机构,或者是打击伊朗的货轮等。然而,真的到了一定程度,不能排除以色列与伊朗互射导弹测试。只有在极其极端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爆发以色列与伊朗的直接重大军事冲突。当然,现阶段,一切可行性都是存在的,因为全球大国博弈已经到了深水区,局部爆发军事冲突将并不令人意外,哪怕是以色列和伊朗。

因大国博弈而出现的地区小国之间的军事冲突,都不是一下子发展到大打出手的地步,往往是有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因为无论是主动方还是被动方,都需要一个升级确认的过程。

现在,伊核问题正在出现重大变化,以色列采取对伊朗的一些行动就是想阻止这一切,而伊朗的超强忍耐也是在将大势推向有利于自己的局面。这种演化趋势,在局部出现重大变化将一点不意外。

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在阿拉斯加摊牌了,中国与伊朗在签署2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时已完全甩开了美国的关切;另一方面,美国面临着重大战略选择。就这两点,就决定了大环境在局部一点就着。

伴随着中美的摊牌,以色列与伊朗也濒临摊牌。从形势变化看,现在的局面意味着,中美关系开始出现新质变后,中东局势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所以,不久的将来发生重大“意外”事件将是非常可能的!

炸了!以色列的这一炮,有可能点燃中东的战火!

   根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3月23日,一艘中国台湾长荣集团的重型货轮“长赐”号,在驶往荷兰途中发生了意外,船体经过苏伊士运河时横向卡在了运河内,切断了该运河的航路,导致大量的货轮和各类船只受到这次事故的严重影响,被双向堵塞在了苏伊士运河附近。正好在前些日子,美国军方就计划将“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派遣到中东地区执行针对伊朗的“军事威慑行动”。但怎奈何,没想到苏伊士运河却堵了起来,美军见状陷入了沉思,只得让该航母作战舰队暂时在东地中海地区执勤。

  而在3月30日的时候,苏伊士运河成功将“长赐”号货轮摆正,并停靠在了岸边。也开始有其他货轮陆续通过,据埃及政府官方的预测,苏伊士运河大概在四天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通航。而美军如今再对伊朗采取所谓的威慑行动,已经于事无补了。美军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伊朗打消与中国的合作念头,让伊朗畏惧美国的实力而不敢轻举妄动。但实际上就算美国航母来了,对于中伊签署合作协定也没有任何影响。

21.jpg

  在中伊签署合作协议后,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出了警告。狂妄的叫嚣道:“将让中国企业付出代价!”而美国著名媒体《纽约时报》则如此评论道:“这次所谓的合作,让本来就十分紧绷的中美关系,会变得愈发紧张,在未来的发展下,将会创造‘潜在危险引爆点’。”很明显,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与伊朗的合作,就如同“邪恶轴心”那般,让表面光明正大,实则阴险狡诈的美国政府感到极其担忧与害怕。

  而这次让美国,以色列等国最为紧张的一件事,则是中伊合作协议中的其中一项“特殊合作”:伊朗导弹的导引系统,将会全防卫的采用中国的“北斗”系统进行导航,实现精确打击。当然,这个导弹并没有说明,到底是普通的导弹,还是弹道导弹,这其中的余地,只能留给伊朗的敌人们去想象了,现在,这个条款对于美以两个伊朗的“仇敌”而言,无非是一个恐怖的军事信号,中国将会对伊朗的国防发展有着极大地帮助,以后以色列想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话,难度不仅会高数倍,而且拥有北斗系统的伊朗导弹,将会精确迅速地阻击以色列的军事计划,这很有可能打乱以色列现有的军事部署。

22.jpg

  除了这个有关国防军事上的协议外,更让美国感到难以接受的是,今后伊朗对华25年的石油出口贸易,完全采用“人民币结算”。毫无疑问,中国在中东经济上的影响力又更加显著地提升了,对于美国而言,这是极其不利的消息。有看待此事“较为客观”的国外经济专家预测,美国将会逐步减少本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而这些已经失去的市场,则由中国来负责合作与发展。

  难怪这时美国政府怒不可遏的叫嚣要让中国付出代价,只不过是因为中国与伊朗合作,他们就开始“敏感”起来了。难道是因为中国太强了吗?不完全如此,应该反过来说,美国在中东地区虽然苦心经营良久,但实际上缺乏真正认同美国的盟友。除了以色列之外,根本没有一个死心塌地认同、追随美国的政府。而中国的和平外交,“一带一路”共同发展模式对中东各国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只要美国军事实力不及中国那么一点,中东都绝不可能再听从美国的号令,甚至会自发的摆脱美国的驻军,纷纷成为中国坚定的合作伙伴。

  “中国不是崛起,我们只是回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罢了”。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在接触到中东地区的文明后,一直都是与其进行着“丝绸之路”的生意,维持着较为和平友好的关系,虽然偶尔会因为两大帝国的强盛相互碰撞,但中国与中东的外交主旋律都是以“商贸为主”。而美国强大后,却愈发变得过于膨胀,进入中东并没有带来繁荣与发展,用遭受战争摧残多年的叙利亚人之说法,美国人就像是“恶魔”那样,挑起战争,制造恐怖,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