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被说中了,上百亿核航母成烂尾工程,军方早给最后期限
,这个名字在中国军事科技圈里响当当。他是1960年生的,江苏人,从小就对电气工程有兴趣,后来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成了那里的教授。他的头衔可不简单——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人称为“中国之父”。为啥这么叫?因为他主导了中国航母系统的研发,让中国海军从蒸汽弹射直接跳到了电磁时代,技术上跟美国平起平坐。
可不光会搞技术,他还特别擅长看透事儿。早在几年前,他就盯着美国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项目瞧,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他公开说过,美国人太急功近利,把一堆没成熟的技术塞进一个船里,又是,又是新型拦阻装置,还想自动化减员,结果肯定是自找麻烦。他用了个很中国的词儿预测这项目的前景——“烂尾”。
到了2025年,回过头看,的预言简直像开了天眼。福特级航母,这个耗资上百亿美元的庞然大物,真就陷进了泥潭,成了美国海军一块甩不掉的心病。
要搞清楚这事儿,得先说说福特级航母是啥来头。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一直是全球霸主的象征,尼米兹级航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扛了大半个世纪的重担。每艘能装90架飞机,核动力能跑20多年不用加油,硬是把美国的影响力铺遍了全球。
可到了21世纪初,尼米兹级有点儿跟不上时代了。2000年左右,美国海军启动了CVN-21计划,后来改名叫福特级,准备造一批更牛的航母。这批船不光要继承尼米兹级的优点,还要上新花样。比如系统(EMALS),比老式蒸汽弹射更省力、更灵活;还有先进拦阻装置(AAG),能让飞机着舰更稳当;再加上自动化设计,想把船员人数砍掉1200人,省下运营费。
计划挺美,头一艘船以第38任总统杰拉德·福特命名,叫“杰拉德·R·福特”号(CVN-78),后面还打算造9艘,目标是到2058年把尼米兹级全换掉。美国人想着,这玩意儿一出,谁还敢跟咱叫板?
福特级的故事从2005年正式拉开帷幕。那年,美国海军把建造合同给了诺斯罗普·格鲁曼造船厂(后来改名叫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2009年11月14日,福特号的龙骨在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铺下,现场来了不少大人物,气氛那叫一个热烈。接下来的四年,造船厂里焊花四溅,工人忙得脚不沾地。2013年10月11日,船下了水,11月9日,福特总统的女儿苏珊·福特·贝尔斯拿着一瓶香槟把船砸了,正式命名。
可这只是开始。造船容易,调系统难。得调到能弹各种飞机,从轻型无人机到重型战斗机;拦阻装置得确保每架飞机都能安全停下;还有11个电磁武器升降梯,得快准狠地把弹药送到甲板上。这些新技术,哪个没试过就往上装,风险可想而知。
原计划2015年交付,结果拖到了2017年7月22日,福特号才勉强服役。服役那天,美国海军吹得天花乱坠,可内行人都知道,这船还半生不熟,很多系统还在测试,连基本的作战能力都没完全搞定。
说起福特级的成本,那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刚开始预算,福特号定在105亿美元,可到交付时,硬生生涨到了128亿,再加上研发费、后期调整费,总账算下来超过170亿美元。换成人民币,上千亿跑不了。后面几艘船稍微便宜点,但每艘也得百亿级别。
这钱花得值吗?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早就不满,几次报告里点名批评,说海军低估了技术风险,造船和研发一块儿搞,导致预算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可海军咬着牙说,这是未来投资,得忍痛花。可这“未来”,到现在也没完全兑现。
福特级的麻烦,归根结底是技术太超前,步子迈得太大。咱一条条捋。
这玩意儿是福特级的核心亮点,用电磁力代替蒸汽,能更精准地控制发射速度,还能少伤飞机。可现实呢?2014年测试时,这系统平均每240次发射就出一次大故障,按要求得达到4166次才算合格。到了2017年好点了,但还是不稳定。海上试航时,有几次直接卡壳,飞机愣是弹不出去,场面那叫一个尴尬。
拦阻装置是飞机降落的关键,AAG用的是水涡轮吸能技术,比老式液压系统更高级。可2016年测试发现,水涡轮磨损太快,得重新设计。这么一折腾,所有飞机型号的认证又往后拖。
11个电磁升降梯,本来是炫技的亮点,可服役时只有2个能用。软件有问题,硬件也不靠谱,修了改改了修,拖到2021年才全弄好,比计划晚了四年。
福特级原计划装双波段雷达,X波段和S波段一块儿用,视野更广。可这东西太贵,后来几艘船直接把X波段砍了,探测能力打了折扣。
光单个零件不行,所有系统得连成一片。可这么多新技术一块儿上,电力分配、数据网络、指挥系统得无缝对接,难度堪比拼高达模型还得让它自己动起来。结果就是,修了东边坏西边,海军工程师忙得焦头烂额。
这些问题加一块儿,福特号服役时就像个半成品。船员还得现学怎么用这些新玩意儿,软件得不停更新,硬件得反复修,简直是边用边造。
福特号是唯一服役的,2022年第一次部署,跑了几个演习,去了几个港口,表面上风光,可实际上问题没解决干净。武器升降梯倒是修好了,但和拦阻装置的可靠性还是个问号,离真正打仗还差口气。
第二艘船,“约翰·F·肯尼迪”号(CVN-79),本来2024年交付,可2023年就传出推迟到2025年的消息。到现在4月,它还在海上试航,能不能按时服役,谁也不敢打包票。海军说在吸取福特号的教训,可这话听多了,大家心里都打鼓。
第三艘“企业”号(CVN-80),2022年铺龙骨,计划2025年下水,但看这架势,准时怕是悬。第四艘“多里斯·米勒”号(CVN-81)定在2026年开工,后面六艘还在纸面上晃悠。
为了救场,海军甚至找了私企帮忙。有传言说,连埃隆·马斯克都被拉进来,想用他搞电磁和自动化的经验修补漏洞。能不能成,谁也不知道,但这步棋至少说明,军方真急了。
福特级的坎坷路,对美国海军的影响不小。
舰队空档:尼米兹级老船,像“尼米兹”号和“艾森豪威尔”号,都快50年了,退役是早晚的事。可福特级跟不上,未来几年能用的航母可能不够,全球巡逻的节奏得乱。
钱包吃紧:福特级花钱如流水,海军预算被挤得喘不过气。潜艇、驱逐舰、无人艇这些项目都得让路,有人甚至提议,是不是该换个思路,搞点小而精的船。
实战靠不靠得住:技术不稳,上了战场咋办?要是或拦阻装置关键时刻掉链子,后果不堪设想。跟中国、俄罗斯这种对手过招,这短板太要命。
士气问题:天天听新闻说航母修不好,士兵心里也不是滋味。新兵招募都受影响,谁愿意上一个问题不断的船呢?
盟友咋想:亚太的盟友指着美国航母撑腰,福特级老出岔子,人家难免犯嘀咕,会不会另找靠山。
这边美国摔跟头,那边中国海军却步子稳。2012年“辽宁”号服役,改装的苏联老船;2019年“山东”号下水,国产第一步;到2022年“福建”号亮相,才是真家伙。福建号80万吨级,装了,技术上直追福特级。到2025年,这船已经在试航,年底就能服役,比福特号顺当多了。
传言中国还在琢磨第四艘航母,可能上核动力,跑远洋的能力不输美国。虽说细节没谱,但这势头,让西方有点坐不住。
在这儿就显出眼光了。他早看出美国人步子太大易摔跤,中国则是小步快跑,先抄作业再创新。福建号没那么多毛病,进度也快,硬是把中美航母的差距拉近了。
回看的预言,真有点儿让人唏嘘。他没瞎猜,是真懂行,知道新技术扎堆的后果。美国海军野心勃勃,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噎得够呛。
福特级还没彻底垮,毕竟美国底子厚,咬咬牙还能抢救。可这过程,太煎熬了点。170亿砸下去,换来一堆麻烦,谁看了都得叹口气。
中国这边呢,的得意门生们正忙着把福建号弄利索,核动力航母的影子也在晃。两边一比,海军的未来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