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军事评论

西方专家:中国发射东风31AG不可怕,可怕的是另一件事.

时间: 2025-05-09 15:21:24

 2024年9月25日,中国成功试射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导弹,震撼了全球军事圈。

这款导弹以其12000公里的射程和精确打击能力,展示了中国在战略核武器领域的最新技术突破。

外界纷纷将目光聚焦于这次试射,认为它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或是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中国这种既展示技术实力,又坚持不扩张的核战略,究竟在传递什么信号?它又会如何改变国际军控局势?

洲际导弹的进化史

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至4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二战的高峰期。

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交了一份雄心勃勃的A9/10计划,设想打造一种能够跨越大洋、打击远距离目标的导弹。

这一计划提出了一种多级火箭设计,理论上可以实现超远程打击,但由于技术限制和战争局势恶化,A9/10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1945年德国战败,计划彻底搁浅。冯·布劳恩的团队在战时成功研发出V-2导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中程弹道导弹,射程约320公里,能够以超音速飞行并携带1吨高爆炸药。

尽管V-2的射程远未达到洲际标准,但其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和弹道飞行原理为后来的洲际导弹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战结束后,V-2的技术资料和部分德国科学家被美国和苏联分别获取,成为两国导弹竞赛的起点。

战后,冷战迅速拉开帷幕,美苏两国围绕核武器和运载工具展开激烈角逐。

基于V-2的技术,美国和苏联开始研发射程更远的导弹。

1950年代,苏联率先部署了R-7导弹,这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能够携带核弹头打击美国本土。

美国的“民兵”和“泰坦”系列导弹随后跟进,射程和精度不断提升。

中国的洲际导弹研发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当时,中国在极其有限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下,启动了“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制工作。

早期东风导弹,如东风-1和东风-2,射程仅数百至数千公里,属于短程或中程弹道导弹,主要用于区域防御。

1960年代,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导弹研发的重心转向核弹头的运载工具。

1970年代,东风-5导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首次具备洲际打击能力,其射程达到12000公里,能够覆盖北美大部分地区。

东风-5采用液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长,机动性较差,但其强大的投掷能力使其成为中国核威慑的核心装备。

随后,中国不断改进导弹技术,研发固体燃料导弹以提高发射效率和隐蔽性。

进入21世纪,东风系列家族迎来快速发展。

东风-31及其改进型东风-31A逐步取代东风-5,成为中国陆基核力量的主力。

这些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数十分钟,且可通过公路机动发射,增强了生存能力。

12000公里的“闪电飞行”

2024年9月25日清晨,海南岛某军事基地的发射场上,火箭军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数小时的检查和校准,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被精准装载至发射装置。

这枚导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最新成果,承载着验证技术和展示能力的双重任务。

当天上午,导弹点火升空,尾焰划破长空,以超高音速冲向预定目标。

[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从海南岛发射后,导弹迅速爬升,穿越大气层,沿弹道轨迹飞越菲律宾群岛上空,随后经过关岛附近空域,最终落入南太平洋深处。

整个路径跨越了多个关键地理区域,覆盖了美国本土的大部分领土,验证了中国导弹“全球到达”的能力。

据法属波利尼西亚当地媒体报道,导弹落点距离中国本土超过11000公里。

技术层面,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制导系统。

这款导弹采用了复合制导技术,融合了惯性制导系统与可能的星光导航或卫星修正技术。

惯性制导依靠内置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计算飞行轨迹,而星光导航通过比对星空位置进行微调,卫星修正则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提供实时数据。

西方军事专家根据公开信息推测,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的圆周概率误差(CEp)可能低于100米,意味着导弹能够精准打击小型战略目标。

从“技术震撼”到战略焦虑

2024年9月25日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试射的成功,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试射当天,美国国防部的卫星和雷达系统全程跟踪了导弹轨迹。

数小时后,五角大楼发布了一份简短报告,承认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与更先进的东风-41导弹共同构成了对中国战略对手的“重大威慑”。

报告详细分析了导弹的射程、精度和潜在威胁,指出其1200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以及欧洲和亚洲的关键盟友国家。

美方还特别提到,在试射中展现的快速部署和精准打击能力,标志着其核力量现代化进程迈上了新台阶。

报告中多次提及中国核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中国自1964年拥有核武器以来,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并明确表示核力量仅用于自卫防御,规模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

9月26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此次试射是“例行军事训练”,旨在检验武器性能和部队战备水平,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他还强调,中国通过外交渠道提前向美国等国通报了试射计划,以降低误判风险。这种透明的做法让习惯于“零和博弈”思维的西方国家感到意外。

2024年10月下旬,《解放军报》罕见刊登了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试射的高清影像资料,公开了导弹发射瞬间、飞行轨迹模拟和落点区域的部分细节。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刊文称,中国的公开程度“超出了西方预期”。

尽管中国展现了高度的透明度,部分西方声音仍试图将试射解读为威胁。

6名自称“安全专家”的学者与4名西方外交官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中国某型远程弹道导弹的试射是中国在战略外交层面施加压力的手段。

报告援引导弹飞越关岛上空的轨迹,推测中国有意展示对美国亚太军事基地的打击能力。

这种解读忽视了中国一再强调的和平发展理念。

张晓刚在回应类似质疑时重申,试射的目的是提升自身国防能力,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意味着政策转向。

中国如何化解国际疑虑

在试射后的数周内,中国主动与多国展开高层战略对话。

10月初,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与俄罗斯和法国的军控专家举行了闭门会议,讨论核不扩散、战略稳定和全球军控合作等议题。

会议期间,中国重申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表示核力量将始终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

中国代表还呼吁各国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执行力度,共同防止核技术扩散。

这些表态得到了与会国的积极回应,俄罗斯代表表示支持中国的透明做法,法国代表则提议在2025年继续就核裁军问题开展多边对话。

除了核大国间的对话,中国还通过多边平台进一步阐明立场。

在10月中旬的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核不扩散的提案,强调核武器国家应通过对话降低战略风险,并推动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国际合作。

此外,中国还与东盟国家举行了非正式磋商,解释试射的技术背景和战略意图,避免周边国家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解。

这些外交努力共同构成了“军事展示+外交缓和”的组合拳,有效缓解了试射引发的国际紧张情绪。

过去,每年都会进行定期的导弹发射训练与试验,确保装备的导弹性能和战备水平。

每次实弹发射,火箭军都会选择高弹道路径,将导弹指向西北的靶场进行测试。

这种发射方式常常是在提前发布禁航通告的情况下进行,但并不会对外公开宣布具体的发射日期和详情。

此次发射的公开性质,打破了以往的保密惯例,并且选择了一个更加公开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区域——太平洋。

中国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其洲际弹道导弹的性能和中国在战略核力量方面的强大实力。

作为全球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且“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在核战略上向来秉持着高度的谨慎和自制。

与其他核大国相比,中国始终保持着较低调的姿态,从不轻易展示核武器的实际威慑力。

中国的透明做法还延伸到了与国际媒体的互动。

10月末,中国国防部邀请部分外国记者参观火箭军某训练基地,介绍了东风系列家族的研发历程和训练流程。

虽然参观内容不涉及核心技术,但记者们获准拍摄了部分发射车辆和模拟训练设施。

这些画面随后出现在多家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引发了广泛讨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篇报道承认,中国在核战略上的开放态度正在改变国际社会对其军事意图的认知。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