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军事网 · 军事评论

飞豹战机研制近20年道路崎岖 赤瓜礁海战促研发

时间: 2016-04-15 21:01:24

70年代的越南战争,美国想尽办法要阻断越军的后方供应线,但始终没有炸断蜚声世界的"胡志明小道",于是一种既有较大载弹量,又有相当空战能力的歼击轰炸机成为美军的迫切需求,这样美国拿出了F-15。而苏联在此前则搞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歼击轰炸机--苏-24。到80年代初,美苏都有近千架远程轰炸机。1974年的中越西沙之战,暴露了我空军没有歼击轰炸机的短板。从1977年开始,中国走出研制第一代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的步伐。而1988 年的南沙之战,进一步暴露了我海军航空兵"腿短"的致命问题。加快"飞豹"的研发,成为航空工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飞豹战机研制近20年道路崎岖 赤瓜礁海战促研发

"飞豹"经历了"三上三下",曲曲折折。从1977年立项,到1996年定型,历时18年,仅行业机关与军队领导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就达9次。1988年的8月14日,"飞豹"终于实现了首飞。首飞试飞员黄炳新当年是试飞团长(后任中国试飞研究院副院长),首飞前,他写下了遗书。据当年组织研制的马承麟回忆,"'飞豹'首飞着陆时前轮摆振,摆得座舱仪表都看不清字,好似要散架了一样,还掉了好几块表,飞机仅差20米即冲出跑道"。后期试飞中,甚至经历了试验机在空中飞掉方向舵,居然在黄炳新驾驶下安全返回这样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后来,黄炳新成为空军"试飞英雄"、首批功勋试飞员,并被授予"一级英模"称号。

飞豹战机研制近20年道路崎岖 赤瓜礁海战促研发

"飞豹"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成立后第一种向世人披露的新型军机。这个飞机18年的研制中几次面临干不下去的情况。"三起三落","七次风波","两次减重"。经过西安飞机设计所和西飞公司等的长期努力,终于拿到了一款适应海军航空兵需要的,航程远、载弹量大,具有强大空中遮断与突破能力的先进飞机。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